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从桀、纣的亡国及现实的斗争中,初步看到了民的力量,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和“敬德保民”,开始重视民的力量。但这时只能说是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到了春秋时期,民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显示,思想家们认识到了民对君的制约性,“民实瘦矣,君安得肥?”,并进而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本思想有了较大发展。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和仁政学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标志着民本思想的成熟。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黄宗羲以托古的方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民为主,君为客”。在他看来,君主统治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相反。在他的思想中,君主的地位开始动摇,世袭君主并不是天经地义应该做统治者的,如果君主不为人民谋福利,其权力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他不仅反对暴君专制,还认为君主与百官之间应该“平权共治”,驳斥了儒家传统所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虽然君与臣所拥有的权力并不是相等的,但是君与臣之间职责是相同的,因而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在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民”所处的地位是一种被拖着往前走的、被照顾的、被教养的地位,而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当家作主的地位。

——摘编自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及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先秦相比,黄宗羲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与局限。
2024-05-2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苛政猛于虎”;“克己复礼为仁。”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论:人性本善”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材料四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1)材料一中,AB和C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李贽对传统儒学持什么态度?
(3)材料四体现了什么观点,该学派有何认识论?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益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四《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4)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至唐,思想界逐步形成“三家齐鸣”的局面。在三国两晋时期,战争不断,王位更替频繁,从北方来的游牧文明冲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学者的地位下降,儒士们纷纷南迁,儒学思想陷入危机。直到隋文帝的出现,他在统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复传统的伦理纲常,从思想层面改造了国家,同时也为随后而来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础。唐朝,儒学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唐晚期再次为动乱和宗教思想文化冲击,危机再次出现。

——摘编自何成轩《儒学南传史》

材料二   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三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中叶横空而出,就像一个力量硕大的“劈山神”,一斧子下去,一直束缚人们心灵的封建僵化的伦理观念就开始动摇了。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甚至百姓。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道德沦丧的现状,具有王阳明思想的许多人敢于大胆进言,指责世道的不公。王阳明教导弟子,不去逃避现实,要“知行合一”,在事功之中去拯救国家、拯救百姓。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学术方面,王阳明的思想更开一代新学风,跳出了几千年来的条条框框,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描写了最真实的现状。

——摘编自李克《心途: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变化趋势。
(2)指出材料二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包括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心学的特点。
2024-02-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