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初)‘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清初思潮的“大反动”从本质上反映了(     
A.传统主流思想的没落B.儒家学说的自我批判
C.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D.经世致用思想主流化
2023-10-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清代中叶徽派代表人物。其治学博广,为一代通儒和宗师。戴震强调情欲天然合理,要求“遂民之情,达民之欲”。他主张“理存于礼”和“礼理合一”,“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戴震认为“情之不爽失为理”,努力使情与理达至平衡。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戴震的礼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建军《戴震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震的礼乐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震礼乐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3-10-0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020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乾嘉时期思想家阮元认为“西人亦未始不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而改易其名色耳。”晚清思想家汤震指出“大抵西人政教,大半本之周官。”两人对西方的认识(  )
A.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B.未突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
C.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多D.是基于严密考证得出的科学结论
2022-03-22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5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租认为:“王者以武功克定,终用文德致治”。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熙宁兴学”的教育改革,他认为培养人才应“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教学内容“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儒家经学是“经事物”之学而非空谈“性理”之学;他创立律学,复办中央的医学,提倡州县的医学;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布于官学,成为官定的统一教材;王安石主政期间,科举考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取消诗赋,废止贴经、墨义等死板的考试方式。取人才之道,要“阿以行”以“审知其德”,“问以言”以“市知其才”,“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在兴学期间,扩充中央官学、普设地方官学,以抑制高、中级私学的发展。

材料二 明初,明太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学校教育以程朱理学为准绳,非五经、四书不读,明成祖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学校教育分为中央国学、地方儒学及社学三级,中央国学即国子监,负责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与科举制度并行;地方儒学与学校体制接轨,既是国家养士选才政策的扩充,又承担着教化风俗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表率作用。明代实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朝廷选官向科举侧重通过科举进身,要比从学校贡举得官优越得多。明中叶之后,国学中的监生全都以科举为目标,使学校成了专门讲习时艺的科举演练之所,学校不是只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最高教育机构,而是储才以应科举的临时阶梯,学校教育出现衰弊之象。当时,书院讲学开始勃兴,自由讲学与政治清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由钻研学问,不为科举,书院成为学者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宋朝、明初教育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明初教育体制相比较,说明明朝中叶以后的书院教育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10-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021-06-09更新 | 9425次组卷 | 78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9次组卷 | 6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嘉庆道光时期的名臣,青年时代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善于学习,得到前辈的好感,并获得有力的指导。他在读书时注意学以致用。他说,研究经学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具体谈到研究经学的方法,他说“文字训诂,其门径也”,以音韵训诂为手段,达到通经的目的。阮元论证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他从文字学解释“性”,谓“性字从心,即血气心知也”。阮元对思想史研究的另一个贡献是把儒家的“仁”解释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阮元对于“仁”的理解符合孔学的本意,对于后人正确分析儒家思想是有益的。阮元的著作和编辑椠刻是研究阮元学术思想和成就的直接资料,更是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和便利研究者利用的工具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阮元学术文化上的成就,同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环境分不开。阮元治学领域广阔,经学、文字学、全石学、天文历算学、史学、地理学、校勘学,无不涉猎,尤专予经学,并有相应的著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阮元对古代学术思想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阮元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
2021-08-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他年轻时沉迷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格竹而未得至理,便从此抛弃了格物之法。后王阳明在绍兴筑书舍,与佛、道人士讲论禅机、道法之事,研读佛老之书。作为明朝官员的他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在贵阳书院,他开始向诸生宣讲“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弟子王良将“致良知”具体化为百姓日用之道,一生倾心平民教育,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泰州学派。

﹣﹣﹣﹣摘编自荣真《文史中国•大明流煌》


(1)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阳明的思想。
2021-08-2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9 . 读如表,该表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历史人物简介
生卒年1630—1704年
地位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言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评价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A.严复B.王夫之C.唐甄D.黄宗羲
2021-08-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