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29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中学校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人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震撼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签订《南京条约》D.签订《瑷珲条约》
2024-01-2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宿迁青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卷
23-24高二上·云南楚雄·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签订后,英方代表感叹道:“所拟的尺度……对于进口商,竞比商人们本身所敢于提出的,还要更加有利一些。”该言论从侧面反映出(     
A.清廷主权意识的淡薄B.鸦片贸易实现了合法化
C.朝贡贸易传统的延续D.中国主动适应世界市场
2024-01-17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役兵力表(单位:人)。据此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役时间英国法国英法联军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1856年10 月43915 000
虎门之战1856年 11月1 380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1858年5月6605181 17810 000
八里桥之战1860年9月3 5001 5005 00034 000
A.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C.冲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D.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福建土布原畅销上海、辽东及台湾等地。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布贩们放弃土布运销洋布,导致土布滞销。这表明《南京条约》签订使(     
A.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B.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
C.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缓慢D.清朝丧失了贸易主权
2024-01-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图为我国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其现状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B.第一次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2024-01-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对外称词的演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材料   对外称词的演变

1860年前1860年后
红毛,红毛番,红毛番种,西夷,洋夷,西洋夷,番人,他国夷,外夷西洋人,西国人,欧人,洋人,西人,西土,洋妇,洋客,外国人
西夷,各夷,诸蕃,杂蕃,外夷泰西,西洋,西方,各国,诸国,列国,外邦,外洋,外国,外城
海外诸番西洋各国,欧美各国,西洋国,泰西诸邦
英夷,法夷,米夷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
夷船,夷舶,夷炮洋船,洋舶,洋炮
夷学,夷技西学,西法,洋技
夷政,夷俗西政,西俗
夷情,夷务,夷事西情,西事,洋务,外务
华夷,夷夏中外,中西

——据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


请根据上表,概括指出1860年后中国对外称词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4-01-1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洪洞县向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2012年,影片《十二生肖》在中国内地上映,讲述了成龙扮演的杰克为祖国找回从圆明园丢失的十二生肖铜首的故事。历史上与十二生肖铜首丢失有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4-01-02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世纪60年代,针对英方要求扩大洋轮航行特权,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运输贸易。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B.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
C.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D.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
2023-12-28更新 | 23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月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