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2024-04-15更新 | 25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
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
2024-01-24更新 | 91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3 . 1839年10月18日,英国内阁向其驻华代表传达指示,拟夺取中国“一个岛屿”“作为远征部队的一个集结地点和军事行动的根据地,而且以后作为贸易机构的牢固基地”“保持永久占领”。最终英国政府选择的目标是(     
A.香港岛B.辽东半岛C.广州湾D.澎湖列岛
2024-01-04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潘秀才日记》是近年香港公开的档案资料,以下是潘秀才于1845—1858年间在两广总督衙署任文书时的见闻节选。据此可知,这些言辞(     
“今日徐总督在虎门江面的英舰上与夷人会谈。夷人又提入城一事,实乃可恶!广州城乃吾民居住之地,怎可让外夷居住。况夷人面目怪异,实乃妖类。”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十七日

“自徐总督从虎门回来之后,便多有奏折发往北京,想来应是夷人蛮横无理硬要入城。但我城中士绅商贾通力合作,抵制夷人入城,必能浇灭夷人气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月十日

A.体现了清廷主权意识的觉醒B.带有华夷之辨的心理
C.反映出英国企图占领广州城D.体现乡绅团体的良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A.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B.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D.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2023-10-25更新 | 475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2023-06-14更新 | 5896次组卷 | 51卷引用:2023年高考湖北历史真题
8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者认为战争起因是外交处置不当引起的偶然事件,战争失败是因“前线将领指挥不力”,而条约则是“万年和约”,可永保太平,据此推断(       
A.清廷统治的危机加深B.近代外交的体制建立
C.华夏中心的秩序崩溃D.师夷长技的思想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