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53年,曾国藩创建湘军,官佐从儒生中挑选,兵丁从朴实务农类人中挑选,官兵俱来自湖南省,以捍卫孔孟传统为使命。同时湘军的兵丁由官佐招募,兵丁对招募他们的官佐效忠;而官佐则矢志效忠曾国藩。这表明(       
A.儒生构成了湘军的主体力量B.中央政府的权威潜藏挑战
C.旧有兵制开启近代化的转型D.太平天国动摇清廷的统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紧逼,明清两朝统治者从不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首先,加强对西方国家的防范,“立中外之大防”。明朝加强沿海地区防守,“苹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整顿海防官兵,日夜操训;清廷对西方来华商船作出限制性规定,西方商船进入黄埔港,须将所带炮械交出,所带之护货兵不得擅自进入各海口等。其次,限制对外贸易区域。自明初以来,中央政府为便于有效管理朝贡事务,划定不同口岸,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清朝在1757年宣布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的西洋贸易,只保留粤海关通商。“限关”的同时,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此外,明清统治者对西洋科技和文化,采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态度。康熙晚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这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冲突。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材料二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传统中外关系格局。《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谕令将五口通商贸易章程向各国颁发,“以示怀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不断勒索,使清政府感到怀柔之道难以适应条约关系;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的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准则等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清朝大吏们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清政府明确表示:“查中外时势,有难有易,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后,清政府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握取的特权。甲午战争后,日本企图凭借强权订立新的商约,由此获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特权地位,对此清廷降旨强调,“凡此次所许利益,皆不使溢出泰西各国之外,庶可保我利权”,最终日方方案共40款,中方删改达31款之多。经过庚子事变,清政府的修约意识更为清晰,除将收回领事裁判权的筹划纳入条约外,清政府还就修改经济特权作了筹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清处理对外关系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4-05-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省际名校联考三(押题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如表为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以及地丁银情况。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     
时间人丁(万口)耕地面积(顷)额定地丁银实征地丁银
1753年197.687401//
1820年742.989812393545/
1851年782.389620694984778105(1849年数)
A.清朝摊丁入亩税制改革B.高产作物促进人口增长
C.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D.专制统治导致政治腐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1877—1900年间,安徽芜湖海关进出口情况数据图。这反映了(     
单位:万两

A.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B.芜湖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芜湖近代工业不断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甲午战争前,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这一主张(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B.深受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
C.反映出革命思潮成为主流D.意在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64年,李鸿章在致恭亲王奕訢信中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从中可见李鸿章(       
A.以退为进的革新策略B.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C.对洋务事业认识深化D.未能突破师夷长技藩篱
2024-05-1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我们观察人类历史时,关注所谓历史的横截面,也就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里,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同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更清晰、更详细的认识。

——摘编自羽田正《全景世界史》

围绕材料的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得出认识并加以阐释。(要求:认识需体现史实间联系或比较,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2024-05-05更新 | 101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训练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材料二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治边政策转变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片中的人物对中国出路所作的探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八块汉白玉的大浮雕,分别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八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一块浮雕是金田起义。主要原因是以金田起义为起点的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B.是近代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将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2024-05-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