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史料记载,自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十三日起,至咸丰五年(1855年)五月初七止的20个月内,清廷严密监视城内居民,在地安门、西直门、菜市口、白云观等处捉获了大量可疑“人犯”,其中经审理者共涉355案,涉及“人犯”779人。这一举措的直接目的是(       
A.完善衰败的地方里甲制度B.预防英法联军进攻
C.解决皇位更迭带来的动荡D.应对太平天国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89年,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问世,其完全是由福州船政局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自造的,被人赞为“船式之精良,轮机之灵巧,钢甲之坚密,炮位之整严",甚至超过所仿造的法国钢甲舰。这表明当时(     
A.工匠精神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洋务派官办企业仍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C.洋务运动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政府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小说中女学生形象

小说内容
《侠义佳人》白慧琴国外留学回到家乡江阴后,“立意想扶助女界”“心中很想立个女学堂,开通开通风气”。尽管白慧琴遇到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各类教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在众位朋友的帮助下,她的“启黄女学校”最终还是成立了。
《情天债》《情天债》中的苏华梦被称作“帝国第一女杰革命花”,她的革命任务就是去破坏西方列国合谋瓜分中国的计划。作为自立会的“女执法”,苏华梦在读书期间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了。苏华梦和她同伴通过与人交流、登台演说等方式,扩大了革命思想在各地的传播。
《女娲石》金瑶瑟是海城“女子改造会领袖”,后去美洲留学三年,她之所以回国,就是想以一己之力来拯救国家。当她看到“政府诸人”“日日吃花酒,玩相公,或是抱着姨太,国家事情丝毫不管”时,便想出了扮做歌伎去刺杀胡太后的计策。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原定的行刺计划。

——据王仁慧、高有鹏《成长与蜕变:论晚清小说中的女学生形象》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小说中女学生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以“变化·突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6 . 19世纪70年代,为应对台湾与新疆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讨论。如表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在这场争论中的一些言论。据此可知,二者争论的根源在于(     
李鸿章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需略加复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现在用兵乏饷,指沿海各省协济为大宗.甘肃尤甚.若沿海各省因筹办防务急于自顾,纷纷请停缓协济,则西北有必用之兵,而东南无可指之饷,大局何以能支
A.东南与西北的危机程度不同B.海防与塞防的战略地位不同
C.清政府财政状况的窘迫D.李、左二人利益的冲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873年,李鸿章就华工在秘鲁的非人待遇,向访华的秘鲁公使葛尔西耶提出严正交涉,迫使秘鲁通过保护华工的法律文件,并在1874年6月与中国签署《通商条约》,承诺互换领事并保护双方的公民和臣民。这些做法(     
A.建立了与西方接轨的外交体系B.客观上助推了外交的近代化
C.实现了与西方列强的平等外交D.开辟了以国际法维权的道路
2023-09-01更新 | 174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国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023-07-17更新 | 3730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4年,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一书,该书封面写着:“首为商战鼓与呼”。他把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手段归结为“兵战”(军事侵略)和“商战”(经济侵略),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隐蔽、更有威胁性。郑观应这一思想反映了(     
A.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实业救国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西学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拓展D.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