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恭亲王奕䜣等奏请筹办洋务,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危局,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科学技术传播和各类近代企业陆续兴办的过程。然而,总的来说,当时的清皇朝并没有明确的近代化意向。事实上,甲午战前洋务企业的开办,新式军队的建立以及绝大多数新式学校的创办,大都是得之于地方督抚。而且,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非常落后,兴办近代企业,势必要依赖外国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乃至技术人员和信贷资金。一些洋务派官僚又不思振作,甘愿听任外国人的摆布。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组织和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8年),国立机械研究所等。俾斯麦本人对当时的尖端科技“电的进军”的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却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德国人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促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起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德两国现代化起步的认识。
2021-08-05更新 | 41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2 . 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数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
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
2022-02-19更新 | 392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测(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桑弘羊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盐铁官营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四)“郡不出铁者置小铰官”,管理铁器的专卖事宜。”(前117年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编者)……据专家断定“西汉的冶炼生铁的技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冶炼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材料二   汉阳铁厂于1891年兴建,张之洞托人到英国购买设备,结果用买来的炼铁炉生产的钢轨,质太脆而不能用。1896年后,洋务派官员盛宣怀掌管汉阳铁厂,实行股份制改革,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大量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落后状况有所改观。但严重依靠买进外国先进设备来维持运转,缺乏独立性和后续力。张之洞也采取措施培养自己的人才,却忽视了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当时,外国资本主义为了“久据其利”和“傲我之无”,“凡有益于我之事彼必挠之”。一战后, 钢铁价格剧跌, 国内军阀混战,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夏冬《中国近代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的得与失——汉阳铁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比较研究的启示》

材料三   “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行业显著提升,2011年重庆钢铁工业产值达到743亿元,年均增长 24%,钢材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24%;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重钢环保搬迁完成后装备水平跻身全国先进钢企行列。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不断加强,与此同时,重庆市还肩负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不断提速,这为重庆地区钢材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重视本地用钢需求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业内人士谈重庆钢铁工业发展趋势》(201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桑弘扬盐铁官营计划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停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一五以来重庆钢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从社会实践上看,明初在选用官吏方面,把德行作为选任官员的首要条件。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求天下贤才,强调司察举贤才必须“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康熙帝在《治国圣训》中深刻阐述了“德”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用人凡才优者固足任事,然秉资诚厚者亦于佐理有裨”,“朕听政有年,见人或自恃有才辄专恣行事者,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

——摘编自于学强《中国古代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的实现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近代,由于懂得洋务而又愿意经营洋务的人才实在太少,由李鸿章等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堂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受过西式教育的人才,赴美留学计划由于保守派的极力反对最终半途而废,李鸿章等人不得不利用身边现成的人才。只要是懂得一点洋务或者对自强运动抱有兴趣的人,李鸿章都委派他们从事各种活动,在选拔过程中,是否具备某种才能和是否胜任该项工作往往成为选拔的首要标准。例如: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早年曾从事海上贸易,后来成为安徽地方团练首领,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而成为淮军名将。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刘铭传建立学校、铺设街道、架设电线、建立邮政局、铺设台湾至福州间的海底电缆、修筑铁路。被李鸿章重用的盛宣怀、唐廷枢、朱其昂等人在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期间多次被人弹劾,批评者说他们中饱私囊、任人唯亲。

——摘编自闫虹珏《从德才兼备到唯才是举——近代传统人才培养任用机制的转变》

材料三

1968年,英国在工党政府主持下,对其传统的文官制度进行了某些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改变只强调“通才”的方针,更多地吸收专门人才。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已达405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美国在此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官应具有专业技术,录用了许多博士。教授担任高级文官,素有“专家行政”之称,据1978年统计,美国90%的部长助理都有大学学历,其中一半人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据1979年日本人事院统计,中央政府机关50多万公务员中,高校毕业生占90%,内阁中也有许多经济学家担任要职。另外,法国在选录文官时也特别注重“专才”。

——摘编自崔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重用新式人才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4-05-17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