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87年,李鸿章称:“为造就将才起见,要皆以算学人手”,建议由各省士子、水师武备学堂等学生及教员参加考试。当年,总理衙门同意加开算学科。这反映了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B.国家需要引发人才培养变革
C.教育近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D.算学受到广大民众普遍关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君臣最初没有条约观念和意识,考量条约关系的参照物,除天朝体制意识之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盟誓实践。在遭受一系列武カ打击后,他们被迫接受强权政治下的国际关系秩序同时从国际法角度对近代条约有了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主张借助国斥法体系、维护自己的权益,认为国际公法存在弊端、但两害相较取其轻。薛福成指出,“各国之大小强弱,万有不齐,究赖此公法以齐之,则可以弭有形之衅。虽至弱小之国,亦得藉公法以自存”但中国当今国势衰弱、“若势有不逮,曷若以公法为依归,尚不受无穷之害”。御史陈其璋奏请“与各国订明同列万国公法”,将国际公法与中外条约联系起来,认为”条约屡换,而每事吃亏,指不胜屈”,其原因在于未与各国订明“同用公法”。他主张政变传统观念,"与各国立约”“嗣后不得视中国在公法之外,一切事件,均照公法而行”。

——摘编自李育民《晩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00年年末,部分留日学生创建了一个名为“译书江编社”的学术翻译组织,其宗旨是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法政知识。他们翻译的作品被刊载在《译书江编》这一杂志当中这其中也不乏国际法学作品。“国际法”一词在《译书江编》这一杂志中首次亮相,尤其到12年汉语世界的传统“国际法”发生了爆炸式的变迁,这一年也首度出现了中国人自己据写的国际法学术作品。在1902年第1期的《译书汇编》中,我们见到留日学生行诸文字,开了对国际法的首次正式讨论。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条约观念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条约观念变化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晚清沈梓《避寇日记》载:鬼子所能霸占者惟官兵耳,若长毛(对太平军的称呼)则无益也。自上海至此共过五关,惟得胜关系官兵所守,并不看船不报税。自此以来,过长毛关皆看船报税,虽鬼子且耐之何哉?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控制了长江航道B.鼓励发展工商业C.具有反封建性质D.主张中西方平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官营或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官督商办政策
A.标志清政府开始实施重商主义政策B.肯定了商人和私人资本的地位
C.解决了近代工业的资本积累的问题D.改善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清代前中期,各省税款由户部统一调拨。后由于财政困难,1853年,清廷逾令各省每年将库款“按年定数指拨解部”,各省督抚筹款上解,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的地方财政系统。这说明当时
A.中央财权完全转移到地方B.国内政局变动削弱中央集权
C.汉族官僚地主地位的上升D.地方督抚专政局面已经形成
6 . 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华文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从而被大量吸收,不经过这一模式的调和和折中是很难融会的。“这一模式”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君主立宪D.民主共和
2021-05-17更新 | 34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866年洋务派官员郭嵩焘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当局撤销出海禁令及一切禁止民间经营工商业的法令,要求商人早已暗地购置轮船经营的对外贸易合法化,并鼓励人民经营工商谋利,同时建议官办企业立即投入市场运营。郭嵩焘的这一主张
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突破了清廷早期“自强”思想
2021-05-12更新 | 37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1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