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瓜分中国的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法国《小日报》曾刊登了一幅讽刺漫画,画面中,中国版图被画成一块大蛋糕,列强们正虎视眈眈,准备分食蛋糕,从左到右依次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国的玛丽安娜以及日本明治天皇。被丑化的清朝官员在列强身后两手抓狂,无力制止。该漫画创作于(     
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D.19世纪90年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漫画《渔夫、剪刀和鱼》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     
A.19世纪初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3 . 1896年10月,上海某英文报纸在李鸿章访问欧洲期间,突然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李鸿章同俄国人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其中规定:“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外国媒体对这一条约的披露
A.阻碍了“三国干涉还辽”进程B.反映出部分外国人同情维新派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加深了慈禧对洋务派的疑惧感
4 .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下列选项中,序号与相关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A.①-1878年清政府设行省B.②-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C.③-《马关条约》开设通商口岸D.④-19世纪末沦为德国势力范围

5 .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日俄矛盾日益凸显。为拓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俄国修建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日本认为这是对大陆政策的严重威胁,加紧夺取中国东北和朝鲜。甲午战争的胜利激发了日本扩张野心,也触动了沙俄神经,招致“三国干涉还辽”。此后,日俄在东北亚矛盾、冲突不断加剧。为打败俄国,独霸东北,日本进行了近十年的扩军备战。沙俄也修筑大量防御设施,向远东调集兵力和军舰。战前,英美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给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舰艇武器,加剧了局势恶化。1904年日俄开战,战争历时一年多,沙俄最终在陆海两条战线惨败。日本在东亚势力范围扩大,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发展道路。

——据唐晋《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对东北亚区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山东省城济南的商贸发展已远不及烟台、青岛等“约开商埠”城市。随着胶济铁路即将竣工,德国势力必将籍铁路的便捷,由胶澳一隅向山东腹地扩张。19045月,在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和前任巡抚袁世凯奏请之下,在胶济铁路沿线最重要的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音《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材料二   济南开埠后,在山东政府“通商惠工"政策的扶持鼓励之下,中外资本源源流入。民办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洋行林立。至辛亥革命前,济南的城市人口由开埠前的12万增至25万。

——摘编自王音《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济南开埠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析济南开埠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耍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五: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3)材料三、四、五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4)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8 . 19世纪末的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曾经坦言:“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为俄国的最大利益着想,维持中国的现状。”为此,俄国
A.策划“三国干涉还辽”B.索取三千万“赎辽费”
C.甘当英法联军“帮凶”D.要求中国“避战保船”
9 .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0 .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强国御辱“有用”的东西。甲午战后, 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馆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据此可知,“博物院”
A.其发展与中国历史进程变迁相关B.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C.主要为了展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D.是中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