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梁启超于1903年提出了“合族民族主义”主张,即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界”。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目标。由此可知,梁启超(       
A.呼吁各民族团结共同推翻清政府B.主张消除满汉差异,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理念D.认为需要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2024-01-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3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鸿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说过:“时至今日,地球诸国通行无阻,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谈时务、讲维新的人们,虽然行辈不同,但多以此立论,发抒千言万语,以表达自己层出迭起的变革主张。然而,整个清末民初,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变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变与不变的哲学》


问题: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须依据材料恰当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通顺。所举史实应不少于三个)
2021-06-0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895年正月27日,时人日记写道:“海内豪俊无不以改法为救时,守故为失策者矣。”戊戌维新期间人思自奋,争言维新是朝野上下相与鼓荡的潮流。这说明当时
A.社会各阶层均拥护变法B.清廷各派变革主张趋同
C.资产阶级实力异常强大D.变革成为一种社会趋向
2020-12-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
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
2020-12-08更新 | 1256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6 . 康有为的思想轨迹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1879年前后,他开始通过翻译的书报接触西学,并在游历香港、上海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势,逐渐形成了改革思想的架构。变法失败后,他游历世界,思想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自戊戌至今,出游于外者八年,寝卧寝灌于欧、美政俗之中,较量于欧、亚之得失。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也,然偏重于道德、哲学,而于物质最缺然。百年来欧人之强力占据大地看,非其哲学之为之也,又非其民权、自由致之也,以物质之力为之也。物质固形式之末,然中国之急务。方今竞新之世,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吾遍览欧美十余国,校量中西之得失,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则惟在物质一事而已。以吾考之,惟有工艺、汽电、炮舰而已。故军兵炮舰者以之强国,在物质;工商者以之足民,亦在物质。且同光数十年来。所开之新器局,所皆官办也。不奖励民厂,而欲待官厂为之,共能与欧洲列强敌乎?

——改编自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在变法时期持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所说“物质”大致指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有为思想的前后变化。
8 . 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2020-12-02更新 | 888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康有为一面强调变,另一面害怕变;一面在理论上承认矛盾斗争,另一面在实践上逃避矛盾和斗争;一面用发展进化的思想鼓舞人心,另一面又千方百计说服人们必须向现实妥协;一面为人类预约了美好的太平盛世,另一面又由于无力实现而把太平盛世推之于遥远的将来。”该认识
A.强调了康有为妥协退让的立场B.是对维新变法失败结果的考量
C.体现出转型时期康有为的心理D.科学分析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
2020-11-30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五校(宜春中学、高安二中、上高二中、樟树中学、丰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2024-03-1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清流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