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部分条款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D.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2022-11-13更新 | 598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2021-10-0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义和团运动期间,各处流传着这样的话:“今……教传义和团神会,特借人力,扶保中华,逐去外洋,扫除别邦鬼象之流。”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利益B.中国革命任务具有双重性
C.中外民族矛盾开始占主导地位D.义和团对社会形势认识不清
2020-12-3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入侵等民族创痛成为中华民族走出被动状态、实现初步群体觉醒的重要导火线。而中华民族具有群体觉醒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两大群体,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并相继创立和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标志性概念。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了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B.新社会力量的崛起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
C.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最终趋向政体统一性
2020-12-17更新 | 858次组卷 | 9卷引用: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全国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
A.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6 . 1900年7月前,维新派的《清议报》将义和团民称之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这反映了(     
A.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
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
7 . 有学者统计,在1860-1900年间发生的400余起“反洋教运动”中,起宣传动员作用的“揭帖”,对传教士的称谓,由“夷”转向“鬼子”“洋鬼”等俚语俗语,且使用频次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增多。这可以用来说明
A.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B.传教士在华活动区域
C.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D.但语俗语的使用范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末,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卖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深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B.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相悖
C.传教活动威胁清政府统治D.当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阶级自发组织掀起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其在历史上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慈禧贪恋权势,对义和团时而纵容,时而镇压,两面政策,相互矛盾。慈禧的这一态度客观上反映了
A.义和团并不可靠B.时局动荡严重C.清政府腐败无能D.列强武力逼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