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条约性质?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4)从图一到图三三次不平等条约签订过程中经历了中国人民的些反抗?
2024-03-2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 1901年,清政府下诏进行军制改革,命各省在年内裁汰绿营、防勇十分之二三,在原有各营中精选士兵成立常备、续备、巡警等军。1902年,清政府以北洋、湖北训练新军颇具规模,自应逐渐推广,因令各省选派将弁赴北洋、湖北学习新军操练,学成后,发回原地管带新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常备学堂办法》以及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正式划定军制。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完成。与新军编练相适应,1895年前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武汉等重镇设立武备学堂和随营学堂。……军制改革不仅使中国出现近代化军队的崭新建制和兵种的分类,而且由于军队成分的变化和知识化程度的提高,使中国向来鄙视军人的传统观念发生改变。但是,新军的产生和扩充并不意味着清王朝的重新巩固,而是其内在矛盾的继续扩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军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一   三国干涉还辽后,日俄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拒不撤兵。俄国这种独占中国东北的行动引起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强烈不满。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双方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

——摘编自马骏《日俄战争史》

材料二   1905年以中国为战场的日俄战争,改变了世界对黄种人作战能力的看法,也改变了东亚政治的权势格局。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更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即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也就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罗志田《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019-10-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19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盐商是清代最有实力的商业集团,有人通过对两淮盐商实得、应得利润的估算,认为“徽商在两淮盐运业的实得利润,不到其应得利润的40%”,到道光咸丰年间,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其主要原因在于
A.长途贩运中商帮的竭力控制B.政府和各级官吏的压榨盘剥
C.官营盐业不及私营盐业发达D.太平天国垄断了两淮盐运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和西周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科举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科举制犹如指挥棒,使教育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主导地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不过为数不多,新式教育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格。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强烈的呼声,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创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传统的私塾、书院采取授徒的方式,背诵儒家经典。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

——摘编自李侃   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教育相比,说明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新”在哪里,并分析其原因。
8 . 20世纪初清廷历史教科书《最新中等法国历史教科书》中记:“路易十五世王敞浪豪荡,政府负债如山,纸币过多,不旋面成恐慌时代…路易十六世王赋款不公、苛征庶民…最终造成了乱民大起。由此可知
A.清末教育改革取得一定进步
B.该书全面记述祛国革命原因
C.政治变革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D.传统的史学课程已经被取代
2019-11-08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

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

——《资政新篇》

材料二 如图


同文馆旧址万木草堂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 1840年前后,清朝拥有一千七百多所府、州、厅、县的各类官学,4500余所大大小小的书院以及为数更多的义学、社学、私塾。每年有几十万名士子参加各类科举考试。1860年后中国出现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并由政府选派二百余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全国共有学堂4222所,学生总数为92169名。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1909年学堂总数增至52348所,学生总数达156万多名。1905年底中国留学日本学生8千至1万名,1906年估计人数已达2万,形成世界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热潮。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依据材料四指出1860年至20世纪初中国教育出现的变化。简析此时期近代中国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2019-12-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老舍的著名话剧《花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也确实创力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社会提倡使用国货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