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

1912年9月,《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作为教科书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说法,它既强调汉族的主体地位,也说明其他各族(五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实体。同时期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新制本国史教本》等书虽大力宣传“五族共和”观念,但均用“中华民国”表述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并未成为首选。

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表述民族实体的历史课程纲要。依据纲要编订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将五族扩大为七族,华族为主体,注重各民族的分合、发展及民族间关系的阐述。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施行,“中华民族”一词在历史教科书中频繁出现,内涵也更加丰富,并与“中国民族”“华族”等词汇并用。

1932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强化并凸显民族叙述,中小学教科书纷纷以“概念”的形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概念地位,并强调“中华民族演进”“民族融合与扩大”“全民族团结”“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原因”“中华民族之形成与现在之复兴”等内容的讲述。“中华民族”正式成为族名,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抗战胜利后,仍作为教科书的核心概念保留并传承。

——摘编自杨梅《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

对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
2024-05-14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战国后期仅剩下七雄与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此后,认为自己继承了华夏文明正统的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的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再往后直至现代,基本都沿用“中国”的说法。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改编自葛剑雄《“中国”名称的由来及“北京”称谓的变迁》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当局仓促立国,但是共和国体制并未落实。列强欺凌中国,仍旧咄咄逼人。从“九一八”到“七七”,日本步步进逼,企图将中国一块一块吞下。但是,日本压迫愈紧,中国救亡图存之心愈切。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中共以农村为基地,动员民众,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于19499月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时,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经过百年炼铸的诉求,其威力莫可与京!

——改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塑造的历史过程。
2024-04-28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3 . 道路:印记历史。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与经验启示》,以下是文章的部分段落(引用者说明:段落与段落间多有大幅删节,不再提示)。

一、“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走俄国人的路”意味着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

“走什么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一直探索与争论的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作出选择,即“走俄国人的路”。

2.“走俄国人的路”意味着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

二、“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三、“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经验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

2.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3.坚持文明根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

4.坚持胸怀天下,走自己的路是走世界文明大道。

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再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变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守正创新、文明根基与胸怀天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结论与宝贵经验。

(1)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走什么路的问题,除了材料中提到的“走俄国人的路”之外,还有“走日本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等说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请将以下表格内的历史事件与大概属于走什么人的路建立起联系。
A.“走俄国人的路”   B.“走日本人的路”   
C.“走美国人的路”   D.“走自己的路”
小题号历史事件道路(代号,请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人民公社运动
浦东开发开放

(2)借鉴材料中“经验启示”,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演变的认识。
2024-04-11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4 . 清政府曾于1911年11月3日宣布“宪法十九信条”:皇帝之权、皇位继承顺序由宪法规定;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依国会之决议;……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宪法改正提案之权属于国会。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武昌起义B.预备立宪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
2024-04-08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36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同盟会内部在讨论临时政府体制问题时,孙中山说“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宋教仁则“内审国情,外察大势,鉴于责任内阁之适于民国也,起而力争”。这表明当时(       
A.孙中山反对采取总统制B.同盟会内部一致认同内阁制
C.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D.同盟会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
2024-04-03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36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6 . 孙中山认为西方立宪各国几乎都是用立法机关行纠察监督之权,容易导致议会权力过大而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于是他主张借鉴中国古代专设监察机关的传统,让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使各权力机关更好地发挥效能、保护民权。孙中山的监察权理念(     
A.能够有效保障民权B.被国民政府成功实践
C.是中西合璧的产物D.与现代宪政理论相悖
2024-04-01更新 | 349次组卷 | 3卷引用:(5大核心考点+36道高频选择题)专题0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国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开放、研究的日益深入、学术交流的频繁,民国史研究取得的成果逐步丰富。下表是关于中华民国历史研究的部分书籍。

资料   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民国大迁都》蒋顺兴、孙宅巍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紫禁城的黄昏》庄士敦(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孙中山传》尚明轩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中间地带”的革命》杨奎松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刘仰东三联书店2012
《三民主义青年团史稿》贾维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褚静涛中华书局2013
《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赵妍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参考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书籍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民国时期的研究主题,说明选题的意义并拟定研究提纲。(要求:主题明确;主题需与上述参考资料密切联系;不得以材料中书籍名称为研究主题;选题意义阐释合理;研究提纲系统清晰)
2024-03-25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现代史(80道高频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辛亥革命期间,美国报刊驻华记者积极描述孙中山革命领导者形象、宣传其共和理念;而英国报刊驻华记者及在华英文报刊则从支持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转为接受共和政府建立,持偏向支持袁世凯、不看好孙中山的态度。这些报道(       
A.真实还原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B.表明中国重视社会舆论宣传
C.基于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的考虑D.揭露了清王朝覆灭的必然性
2024-03-24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倒计时16天-2024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9 . 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
2024-03-21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秘籍02 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 · 选择精练60题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10 . 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六国决定采取“金融中立”政策,力促南北方通过和谈解决问题。强调只有一个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本能获得财政支持,并拒绝给予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得到列强财政支持的袁世凯,成为南北和谈的最大赢家。据此可知(     
A.和谈使中国财政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列强干涉影响革命进程
C.和谈使袁世凯获得了清政府实权D.列强在华利益渐趋一致
2024-03-16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秘籍02 中国近现代史抢分专项 · 选择精练60题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