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掀起了兴办女学的高潮,省内女子学堂不断涌现,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从沿海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扩展到绍兴、嘉兴、丽水等地区。除较为偏远的山区地带(金华、衢州),其他各地均已出现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且数量众多。这一现象(     
A.有助于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B.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C.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D.使浙江女子教育走在中国前列
2023-10-26更新 | 700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暨玉林市一模)2024届三10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某学者认为,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学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B.为人民的解放奠定了政治基础
C.使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D.弥合了资产阶级各派别的分歧
2022-05-27更新 | 854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六中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民国初年,人们参政议政热情大为高涨,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社会舆论空前开放,社会上兴起移风易俗的潮流。恰如列宁1913年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所指出的:“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三民主义解决了社会问题B.政治变革推动思想解放
C.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D.民国政党政治获得成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废除历代帝王祭祀活动,北京政府的总统们也没有用国家经费祭祀其列祖列宗。而南京国民政府将历代帝王陵寝祭祀作为“民族扫墓节”的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所作的特殊文化宣传。这集中表明近代(     
A.民主政治因异族入侵而中断B.长期军阀割据导致国家财政拮据
C.家国同构宗法社会逐步解体D.帝王祭祀是抵御侵略的主要手段
2023-05-02更新 | 44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
2023-11-12更新 | 385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2年5月9日,广东《民生日报》在“论说”中写道:“从前正绅,既多遭盗贼蹂躏,逃亡殆尽;其未遭挫折者,亦自以亡清头衔,不足以慑服乡里,且鉴于前车,不复挺身任事,于是地方办事机构,扫灭净尽。”此记述可说明,当时(     
A.乡村社会秩序已弃旧趋新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基层
C.下层民众的民主意识觉醒D.地方传统旧势力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2年2月,上海报界公会举行同业会议,对新政府仓促要求改用新历表示不满,指出“一国之历数,非总统一人所得私”,新历应“取便于众而颁布”,因而与会各报一致不执行改历命令,并认为这才是“尊重共和新国之国体”。这反映了(       
A.总统政治权力得到扩张B.政治观念受到了革命影响
C.新旧社会习俗冲突激烈D.资产阶级寻求扩大话语权
2023-05-19更新 | 36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1月10日,民主革命家吴木兰在上海发起成立“女子同盟会”,其章程明确规定:以“扶助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政事”为宗旨。之后,一大批女性进步团体纷纷成立,并上书请愿,要求南京临时政府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给予妇女“完全参政权”。由此可见(       
A.自由民主观念成为主流B.临时政府获得民众支持
C.辛亥革命推动女性解放D.女性参政权利得到保障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回顾与反思辛亥革命之成败、其思想观念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他认为辛亥革命已经达到了铲除专制、确立共和的目的。后期,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大皇帝、但是没有肃清由清廷遗留的武人、官僚、政客转变而来的无数小皇帝,广大民众也没有养成自主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主政府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扫除专制、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不彻底、不成功的。这种认识对晚年孙中山再次举起武装革命的旗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动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最为高涨的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认为应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训,主张“中国的革命必须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并将辛亥革命作为激励国人抗战到底的精神来源。中共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政权存在着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不确定性,通过对辛亥革命教训的总结,强调发动民众、将革命进行到底,呼吁加强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概括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指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辛亥革命认识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这说明辛亥革命
A.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归属B.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
C.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