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据统计,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到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这些团体多以“拥护共和”“建设共和”“促进共和”“巩固民国基础”为目标,平均每28个党共用一个主张。由此可知,此时期中国(     
A.政党政治走向成熟B.袁世凯政权被孤立
C.共和思想得到弘扬D.民众参政热情提高
2 . 武昌起义之后,士绅、商会在各革命政权中都占有不少重要职位。湖北广济的农民成立了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政党——农林党。妇女们也成立了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党团组织。这表明,辛亥革命(     
A.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C.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D.建立了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 . 辛亥革命发生后,各省对县官职位的称呼都未能统一,如陕西、贵州及未独立的8省仍保留“知县”旧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在独立后将县官称为“县知事”,广东、广西称“县长”,浙江则称“县民事长”。直到1912年11月,袁世凯下令县级行政长官均称县知事才逐渐统一。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瓦解了原有的选官秩序B.冲击州县官群体
C.造成中央政府权力分散D.埋下失败的隐患
4 . 同盟会会员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称:“(农历辛亥年)在共和名义下发生的争夺权力的事件,只要夺得权力的人仍旧表示拥护共和,哪怕他有残杀革命分子的血债,也没有人去追究他。”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组织尚未建立B.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妥协策略行之有效
2022-12-0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2022-2023年高一12月月考(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2年2月14日,革命派占绝对优势的临时参议院就建都地点进行表决,开票时计得28票,20票主北京,5票主南京,其决议称:“前经各省代表指定临时政府地点于南京者,因当时大江以北尚在清军范围内。今情势既异,自应因时制宜,定政府地点于北京。”决议中“今情势既异”指(     
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B.革命派内部分裂非常严重
C.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结束D.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
2022-11-25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提出:“看一场革命的成败与否,关键是要看这一场革命与其物件关系的变化。如果革命战胜了她的物件,她便胜利无疑;如果革命被她的物件所打倒,她便失败而无疑。以此观点为依据可以说明(     
A.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帝性质B.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并不是成功的运动D.国民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2022-10-15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应该说,在民主革命形势高涨的背景下,立宪派出来表示赞成,这对于安定局势,对于革命以后的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如果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胜利,主要是立宪派的作用,就和事实背离太远。材料认为,立宪派对革命的作用是(     
A.附和革命,助其发展B.投机革命,伺机破坏
C.曲意逢迎,分化阵营D.积极决策,引领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民国初年,民众对国会选举颇为冷漠,还有些人“不知选举为何事,选举为何用,唯觉选举榜上有其大名,恰如旧日之金榜题名而已”。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科举考试仍在延续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政党政治运作成熟D.民众民主意识觉醒
10 . 针对这一事件,《英国画报》以《西方文明正在锤打束缚中国的锁链》为题予以报道,介绍了从汉口乘“江水”号轮船逃往上海的难民的情况,而《泰晤士报》明确报道:“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府的起义……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相反,各方都尽力和外国修好。”据此推知,该历史事件(     
A.满足了农民均分土地的愿望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D.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2-09-26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