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从戊戌维新起,相当一些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就是寻求根本性的整体变革。变法期间百政并举以图迅速破旧立新,正体现了这种急迫心态。而维新不成反致政变,是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转折造成的长远政治后果是(     
A.民主革命的方向发生了改变B.向西方学习的目标有所变化
C.清朝覆灭和千年帝制的终结D.民主科学逐渐成为时人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1年,清朝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10个部。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的官制设置基本也是这样的架构。这说明(     
A.清政府为近代行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中华民国建立徒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变化
C.清末新政已经从根本上触动封建专制体制
D.中华民国政府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新的建树
3 . 据统计,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到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这些团体多以“拥护共和”“建设共和”“促进共和”“巩固民国基础”为目标,平均每28个党共用一个主张。由此可知,此时期中国(     
A.政党政治走向成熟B.袁世凯政权被孤立
C.共和思想得到弘扬D.民众参政热情提高
4 . 武昌起义之后,士绅、商会在各革命政权中都占有不少重要职位。湖北广济的农民成立了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政党——农林党。妇女们也成立了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党团组织。这表明,辛亥革命(     
A.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C.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D.建立了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2年2月14日,革命派占绝对优势的临时参议院就建都地点进行表决,开票时计得28票,20票主北京,5票主南京,其决议称:“前经各省代表指定临时政府地点于南京者,因当时大江以北尚在清军范围内。今情势既异,自应因时制宜,定政府地点于北京。”决议中“今情势既异”指(     
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B.革命派内部分裂非常严重
C.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结束D.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
2022-11-25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取消农历纪年,政行公历纪元,他在1912年2月20日的《临时大总统布告》中声明:“现在共和政体业已成立,自应改用阳历,以示大同。”这一改革(     
A.表明孙中山对农业缺乏关注B.反映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说明民国初年习俗严重西化D.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2022-09-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A卷)
7 . 1912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一),原清朝皇室亲贵宴请北上来京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爱新觉罗·溥伦代表皇族致辞时表示:“从来有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功,其孙中山先生之谓乎……固由孙中山先生及诸位先生之功,亦由我皇太后皇上至公无私、以天下之政权公诸天下。”这说明,辛亥革命(     
A.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B.借鉴了法国的共和制度
C.具有一定的妥协色彩D.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剧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
C.实现人民解放任重道远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
9 . 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活动不包括
A.扣留汉口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B.扶植袁世凯出任清朝内阁总理
C.同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D.英国公使策划南北“和谈”
2022-04-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提到: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民地位的变化。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上常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但是,至少在理论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充分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而国家的统治者却成为人民的“公仆”。材料讲述哪一事件的历史影响
A.二次革命B.辛亥革命C.护国运动D.戊戌变法
2021-12-3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