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
2023-11-12更新 | 381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辛亥革命时期,浙江掀起了兴办女学的高潮,省内女子学堂不断涌现,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从沿海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扩展到绍兴、嘉兴、丽水等地区。除较为偏远的山区地带(金华、衢州),其他各地均已出现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且数量众多。这一现象(     
A.有助于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B.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C.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D.使浙江女子教育走在中国前列
2023-10-26更新 | 692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暨玉林市一模)2024届三10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3 .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根据下面示意图可得出法国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的共同之处是(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夺取楚望台军械库
1789年8月通过《人权宣言》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
1972年9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都推翻了封建制度
C.都推动了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D.都是民族解放运动
2023-10-24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向明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新中国”一词即是在进化主义和维新思想共同推动下出现并得到传播和使用的,提倡“维新中国”和建立“新中国”呼声的高涨即建立在此基础上。1900年以来,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对“新中国”构想的深度和广度。民主革命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新中国”话语无论怎样演变,但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维护中华民族统一都是其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俞祖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的交集互动》


选取中国近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围绕“新中国”“中华民族”的话语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3-09-27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2年1月10日,民主革命家吴木兰在上海发起成立“女子同盟会”,其章程明确规定:以“扶助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政事”为宗旨。之后,一大批女性进步团体纷纷成立,并上书请愿,要求南京临时政府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给予妇女“完全参政权”。由此可见(       
A.自由民主观念成为主流B.临时政府获得民众支持
C.辛亥革命推动女性解放D.女性参政权利得到保障
6 . 瞿骏在文章中谈到,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该学者强调(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B.辛亥革命持续的时间较长
C.长时段多维度认识辛亥革命D.辛亥革命对后世影响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的“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逐渐“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
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国民党与北洋系便正式决裂,二次革命发生,随后国会被解散,短暂的共和试验遭到挫败。此种始料未及的结果引起了当时人多层次的反思。对共和政治的思考贯穿了张东荪漫长的一生,共和政治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基础一直是他思考的基点。面对辛亥革命后共和试验的挫折,他认为,问题在于道德与社会。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的理想以及18世纪自然哲学与19世纪进化论的双重影响,促使他提出了“对抗论”(包括政党之间的对抗、社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的主张,作为新道德与新社会的共同构成原则。张东荪对共和政治道德基础的探寻,对“对抗论”思想的阐发,皆面临着新世界观下道德与政治、社会与政治间的紧张,而其探索的价值与限度,也恰在于此。

——摘编自高波《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东荪反思民初共和思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东荪对民初共和思想的反思。
2023-06-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简要指出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这三股思想潮流的实践成果。在反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
2023-05-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地区2023届港澳台侨学生高三一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2年2月,上海报界公会举行同业会议,对新政府仓促要求改用新历表示不满,指出“一国之历数,非总统一人所得私”,新历应“取便于众而颁布”,因而与会各报一致不执行改历命令,并认为这才是“尊重共和新国之国体”。这反映了(       
A.总统政治权力得到扩张B.政治观念受到了革命影响
C.新旧社会习俗冲突激烈D.资产阶级寻求扩大话语权
2023-05-19更新 | 36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