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下表所示是《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926年7月)中出现的热词及其使用频度。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名次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季刊不定期刊
时间1915年9月—1916年2月1916年9月—1917年2月1917年3月—1917年8月1918年1月—1918年6月1918年7月—1918年12月1919年1月—1916年11月1919年12月—1920年5月1920年9月—1921年4月1921年5月—1922年7月1923年6月—1924年12月1925年4月—1926年7月
文章篇数770631128
革命0.78%2.45%25.14%
科学0.76%1.55%2.66%
民主0.15%0.12%0.54%
平等0.26%1.02%0.67%
自由0.82%1.59%2.18%
注:本表使用频度,是语词出现次数与各期文章总篇数之比。表中数据是根据《新青年》电子版用词频率统计的。
A.《新青年》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突出的刊物
B.五四运动前的流行热词是“自由”“民主”“科学”
C.五四运动时期人们追求“民主”的热情高涨
D.后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受关注程度明显提高
2023-10-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德先生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这种变化可以说明(     

时间

正面评价

中性评价

负面评价

合计

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

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

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

A.知识界对资本主义弊端认识加深B.新三民主义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日益增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成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印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这些科技译著涉及当时西方科技的各个领域,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冶炼、化工、开采、纺织、医疗等。西方科学界的各种学说也被介绍到中国,如太阳黑子理论、生物进化学说等。牛顿、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等科学巨匠,逐渐为国人所了解。

20世纪初,中国科学社、中华工程师学会、天文学会等先后成立。1912年,詹天佑发起成立了“中华工程师会”,会员涉及各个领域,詹天佑要求他们“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谈到:“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53年2月至6月,钱三强率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苏联,建立了两国科技界之间的对口联系。1954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又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决定在互相提供科学技术资料、互相聘请技术专家、互相接受实习生和留学生、互相接待技术考察专家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苏联政府先后派遣了800多位专家到中国任教,帮助中国高等院校开设新专业150个,建立实验室500多个。从1950年到1953年,我国派出留学生和研究生1700多人去苏联,1954年到1956年,又派出留学生4600多人、研究生1200多人去苏联学习。这批留学人员,后来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骨干。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发展科技合作关系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启示。
2024-04-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统计。据此可知,吴虞(     
文章名卷次发表日期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2卷6号1917年2月1日
《读荀子书后》3卷1号1917年3月1日
《消极革命之老庄》3卷2号1917年4月1日
《礼论》3卷3号1917年5月1日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3卷4号1917年6月1日
《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3卷5号1917年7月1日
《吃人与礼教》6卷6号1919年11月1日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抨击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根基
C.彻底否定传统封建伦理纲常D.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24-03-01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战前(1914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1917-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围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社会改造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呼声,其主要理念经历了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

——摘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社会”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严复与康梁等人倡导“群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2024-01-1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统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文章名卷次发表日期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2卷6号1917年2月1日
《读<荀子〉书后》3卷1号1917年3月1日
《消极革命之老庄》3卷2号1917年4月1日
《礼论》3卷3号1917年5月1日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3卷4号1917年6月1日
《儒家大同之义本于老子说》3卷5号1917年7月1日
《吃人与礼教》6卷6号1919年11月1日
A.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B.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必然要求
C.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尚未成熟D.传统文化不符合历史的潮流
2023-12-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二“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10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中孔子得票数157位列第一,孟子得票数61位列第二,孙中山得票数17排位列第三,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中孙中山得票数473位列第一,陈独秀得票数173位列第二,蔡元培得票数153位列第三。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大青年学生(     
A.致力于变法图强B.坚定的革命信念
C.提倡自由和尚贤D.追求科学与民主
2023-06-22更新 | 24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海亮艺术中学2023届高三6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