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社会改造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呼声,其主要理念经历了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

——摘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社会”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严复与康梁等人倡导“群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在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从“群学”到“社会主义”的演变?
2024-01-11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画中人

材料一: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孑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一语成谶”。结合所学,指出国联“靠不住”的表现及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
2024-01-12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抗争、探索、独立、富强的历史。
在这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中有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节点性事件。请将下列节点性事件填写在对应的时间轴上。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     D.五四运动       E.新文化运动   
F.抗日战争胜利        G.中国共产党诞生          H.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I.中国加入WTO            J.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历史事件(填字母)
1840年C
1861年
1911年B
1915年
1919年D
1921年
1945年F
1949年H
1978年
2022-07-06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在线教学评估历史试题
4 .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早期探索民族救亡的历程中, 其思想总能紧贴时代的脉搏。

材料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载于1915 年 9 月 15 日《青年杂志》

材料二   世界上是些甚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 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劳动者底觉悟》, 载于 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


问题:
(1)请指出陈独秀发表上述两文时,中国国内分别出现了什么新的形势?
(2)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此后的历史看,陈独秀为自己的新认识采取了什么行动?
5 . 建党前夕的上海

下面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关于《建党前夕的上海》一组资料。

材料一: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的上海外滩》

材料二: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报馆书局林立的福州路山东路口》

材料三:照片《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侨民在上海霞飞路上开设的餐厅》

材料四:照片《上海职工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团体——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1920.1.18》

材料五:地图《19 世纪末上海轮船招商局航线图》

材料六:地图《上海租界示意图》

材料七:照片《上海公共租界界石》

材料八:“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 300 多种出版物(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

——《刘江给俄共(布)阿穆尔州委的报告》(1920 年 10 月 5 日)


(1)根据示例一,结合所学,请分别说明展板选取这些材料的理由是什么?(除了示例二之外,还有哪两个材料可以相互佐证成为一组?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选取材料一的理由:20 年代,上海高考墙,处在西风东渐窗口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工商业之都。
示例二:相互佐证:材料六与材料七。理由:材料七是实物史料,可以和地图一起相互印证上海租界发展的历史。
(2)除了上述材料之外,你觉得还可以补充哪一个材料来充实这一主题?请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阐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原因。   
2020-05-14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0届高三5月阶段性调研历史试题(等级考)
6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发生在
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2年
2022-04-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建筑中的历史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建筑凝结了文明属性,见证了文明兴衰。某考古杂志旗下摄影团队远赴世界各地寻找优秀历史建筑。

活动一:寻迹世界物质文明遗产

1.帕特农神庙石雕:
《半人马与拉庇泰人》
2.庆州瞻星台遗址3.早期佛教建筑桑奇大塔
4.万神殿5.大津巴布韦石头城6.羽蛇神金字塔
(1)请帮助考古团队将以上建筑文明成果与其所反映的文明进行匹配。(填涂字母)(     
A.古代印度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中国文明
D.古代朝鲜文明
E.古代希腊文明
F.古代罗马文明
G.古代中美洲文明
H.古代南部非洲文明

活动二:寻觅上海历史建筑


(2)以下是上海公共考古团队所按寻的部分上海历史建筑名录之一,请按照其所呈现的历史价值进行分类(填写字母)
A.沙逊大厦(现外滩和平饭店北楼)
B.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C.轮船招商局大楼(现为招商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楼)
D.《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E.上海解放纪念碑
F.江南制造局(现为江南造船厂)
革命活动遗存____________
工业建设遗存____________
殖民扩张遗存____________
2023-08-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列是2021年3月公布的《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以“群英汇聚,开天辟地”为主题布展的是
A.《新青年》编辑部旧址B.四行仓库抗战旧址
C.中共一大会址D.“四·一二”惨案发生地
2021-05-0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下列城市中,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人梦想起航之地的是
A.北京B.上海C.瑞金D.延安
2012·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
2016-11-18更新 | 793次组卷 | 3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上海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