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2-06-09更新 | 13466次组卷 | 100卷引用: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 制度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虽然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它们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 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1)编写一幕发生在近代中国历史学术研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 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是一部“近代化史”。
3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4 . 《共产党》的读者主要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劳动界》等报刊重点向工人 群众介绍劳动创造世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等内容;《中国青年》则贴近青年、贴近现实、贴近革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青年学生面临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上史实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注重
A.与读者交流中的互动传播B.对工人阶级的宣传发动
C.出版专号特刊进行集中传播D.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分众传播
2020-02-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800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