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五四运动发生后,在全国爱国群众运动的巨大压力下,对巴黎和约的签字问题,北洋政府不肯作出拒签的明确指示,签字一事由代表团自行决定。六月二十八日,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这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彰显民众团结之威B.体现工人阶级为主力军
C.最终取得彻底胜利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 . 民族危亡与个人抉择

如表是中共一大部分代表人物的简要人生经历。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简要人生经历
董必武1919年在上海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参与党纲起草工作。
1934年走完长征路,担任中央党校校长。
1948年,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担任主席。
1949101日,站在毛泽东身边,参加开国大典。
周佛海1917年赴日本学习,开始信仰共产主义。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成为唯-从境外赶回来的海外一大代表。
1924年正式脱党并获批准。
1940年任伪财政部长、伪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6年被判通谋敌国,处死刑。
邓恩铭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
1925年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7年出席中共五大。
1929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1931年慷慨就义,时年30岁。
何叔衡1920年冬,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出出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
根据上述材料,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23年底,冯自由、谢英伯等国民党右派对“容共”持绝对反对态度;1924年6月,张继、谢持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1925年1月中旬,以冯自由为首的极右派组建“国民党海内外同志卫党同盟会”,要求孙中山执行反共政策。这一系列举动(     
A.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B.映衬了民主革命道路的艰难
C.是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体现D.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走向反动
2024-01-2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安徽省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的三封红色家书的部分内容。这些家书(     
信件内容节选
第一封父母方面,以为(我)病逝可矣,不必感伤…廿五年来,于社会无微功,然亦无愧!民国十七年九月书于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中。
第二封使汝含悲退去,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民国二十年安庆书。
第三封儿来信无别,问候大人、家庭……今有敌人消灭以后,我六安赤区很受欢迎……我在红四军……当战士。书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安。
A.体现出革命烈士深厚的家国情怀B.充分宣扬了抗日反蒋的斗争精神
C.坚定了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信念D.折射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性
2023-12-16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24年,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创办黄埔军校,以培养优秀军政人才,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并参与了办校的各项工作。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国共两党的友好合作B.近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C.孙中山背弃三民主义D.国民党军队不断壮大
7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与传播]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从1917年到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

——改编自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民国初年政治的失望,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又使政治问题逼人而来,人们迫切地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方案。这时,世界局势已然大变,一战的浩劫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令人怀疑,而俄国革命却引起人们很大的好奇心。五四以后,人们对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便抱有了相当的期许。

——改编自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代背景。
2023-09-16更新 | 217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七)
8 . 《新青年》翻译外国著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2023-04-25更新 | 585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20世纪初,有中国学者曾介绍过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但在当时没有产生任何社会影响。但到1919年前后,克氏互助论开始风行中国思想界,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东方杂志连载相关理论,商务印书馆也出版相关著作,人们纷纷主张用互助论来解决人类社会和中国问题。这一变化(     
A.得益于五四运动的宣传推动B.反映出新文化运动阵营出现分化
C.深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D.助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0 . 1919年5月底,陈独秀发文,将五四运动视为“国民爱国自卫”的体现,并提议“平民”以“强力发挥民主政治的精神”来“征服政府”。恽代英认为五四运动“可使平民注意政局之腐败,而生不满现再之思想,为革新之动机”。这些评价深刻反映了五四运动(     
A.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B.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统治
C.对民众觉悟的深刻影响D.具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2022-10-28更新 | 1064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