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使人们终于发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背后隐藏的血腥和掠夺,这给热烈追求西方文明的中国人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影响,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度陷入沉思,正如李大钊所言,“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19174月,李大钊就开始认识到:近世的文明是解放的文明,近世国民的运动是解放的运动,这个解放不仅是民主主义对专制主义的解放,而且还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解放……很明显,李大钊等人在学习西方的航程中已萌发出新的航向,寻找能为人类带来真正和平幸福的新文明。

——摘编自金鸣娟《试析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对非洲不得不放松某些限制,允许以至鼓励非洲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和扩大……在非洲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非洲社会阶级结构和力量配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发生了违反帝国主义殖民者主观愿望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对非洲社会的影响。
2024-04-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八”妇女节的部分纪念活动的主题。

时间

主题

1927年3月8日

我们女子要取得政治的平等,不但要使平民阶级的妇女能参政,而且要使妇女群众参加一切政治斗争。因为现在的政权还在买办军阀的把持之下!

1933年3月8日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劳动妇女和一切劳苦群众解放的唯一出路。

1938年3月8日

我们要加紧把全国妇女组织起来,要扩大和巩固已有的组织来负担起现阶段的艰苦工作,配合起全国的抗战力量为未来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7年3月8日

打破数千年来在观念上及社会制度度和习惯上的封建束缚,使妇女能更好发挥她们的力量,支援爱国战争,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参加解放区的各种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规划和组织下举行了形式多样的“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主要以发表公开演讲、表彰先进妇女模范以及组织行业妇女集会等形式展开。各地还举办联欢会、游园大会和有关妇女科学知识的展览会。影院播放《赵一曼》《刘胡兰》等有关先进模范妇女英勇事迹的影片。《人民日报》刊发相关文章,对各行各业有突出表现的模范妇女事迹进行报道。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广大妇女怀揣着“谁说女子不如男”、争做“半边天”的豪情壮志,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投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中。

——摘编自李宏韬、陈秋兰《纪念与动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三八”妇女节纪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呼应时代要求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的意义。
2024-05-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席卷世界广大地区。争取民族平等成为中国革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伟大探索。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主持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生很大转折,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和主张。

——摘编自周昆云《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民族工作简表(部分)

1923中国共产党成立蒙藏学校,培养了一批蒙古族的早期共产党员
1934在瑶民地区,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和剥削,汉民与瑶民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1945党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2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1979中共中央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
2017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摘编自李资源、卢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百年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两次转变,并说明第二次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在经济、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简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意义。
2024-01-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浮雕生动再现了五四运动的场面:北京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摘编自张筱强等《图片中国百年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使青年学生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培养训练了大批优秀骨干成员。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性质。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主义者,我们以为,都应该在这时抛弃一切武断的成见,客观的考查中国的实际情形,应该在此时共同认定一联合的战线”。

——摘编自黄日葵、李大钊等《北京同人提案》(1922年夏)

材料二   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原则,为我党中央所提出的真实政策,已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这种政权表现为几个革命阶级对汉奸、亲日派、反动派的联合专政,既能合乎统一战线原则,团结大多数以与日寇、汉奸、亲日派、反动派进行斗争, 又能保证由共产党员与进步势力结合起来的优势,所以这不仅是今天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

——摘编自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4月15日)

材料三   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党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22~1927 年为建立“联合的战线”所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经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同学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中国真的社会转型了么?

材料一

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客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1906年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地点宗旨(倾向)
《新青年》陈独秀1915上海   北京宣传新思想
《晨报副刊》梁启超1916北京思想解放社会改造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毛泽东等1918湖南研究新思想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和方法
《每周评论》李大钊1918.12北京评论时政
《南开日刊》南开大学1919.5天津鼓吹同胞之爱国心,唤起同胞之敌忾
《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社1919.10北京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
《醒农》醒农社1920.5北京促农民之觉悟
《劳动者》广州共产主义小组1920.10广州启发工人觉悟、促进团结、推动工运发展
《共产党》李大钊1920.11上海介绍国际共运、列宁学说、共产党知识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此时期中国报刊业的特点。
2023-07-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以来,大量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根据中国特点把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逐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数学方面,由利玛窦、徐光启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丰富了中国平面几何学的内容,物理学方面,传教士邓玉函和王征合译的《奇器图说》,介绍了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物理学原理,地理学方面,利玛窦刊印了《万国舆图》,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概念,在火器制造上,汤若望的《火功挈要》,介绍了火器、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的半年时间内,全国各地出版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报刊有2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起了较大作用的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同时,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如李大钊倡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陈独秀发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周恩来发起倡导的觉悟社等。中国涌现出一批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广泛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如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是我国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中,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也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王桧林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条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学堂被迫停办。

1905年,学堂在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

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下设北京、唐山、上海三个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校园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抗战期间,又多次迁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64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学校迁至四川峨眉。

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

——摘编自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百年交大》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地近平津的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游行聚会,外抗强权,内除国贼。57日发起成立唐山学生救国团,发行《救国报》。唐山史上空前的三万人聚会也是交大学生救国团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发起的。

1933年长城抗战后,《塘沽协定》签订,华北时局日益紧张,学校实际已处在日本鲸吞蚕食中国的最前沿。学校上下同仇敌忾,决不妥协。时任校长孙鸿哲不顾个人安危,力保校园安全,并在校内悬挂中国国旗,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给冀东人民以极大鼓舞。

“文革”前夕,学校搬迁至四川峨眉,当时条件的艰苦与闭塞,非现在所能想象。学校绝大多数教师职工坚持下来,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一次次使学校如凤凰涅槃,走出苦难,重新焕发出活力。

12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形成了“埃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我校。

——摘编自何云庵《浅谈西南交通大学传统》


运用材料中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百余年历史中体现的民族精神。(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3-06-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她”字的文化史

1918年,正倾心于译介西方小说的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同年第5卷第2号的《新青年》上,周作人在其译作《改革》前,似不经心地引出了刘半农的天才提议:“中国第三人称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于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横空出世。

材料二   在这个竭力消灭男女形迹的时候,标出这样一个新式样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得这样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觉悟了。

——摘编自杜甫1920年4月16日《觉悟》

材料三   因为“他”字是人旁,“伊”字也是人旁,从男女平等的精神着眼,既属公平,还免了十分矫揉的形式,比较上是好的。

——摘编自寒冰1920年4月《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

材料四   (“她”字)不见经传,不载《说文》,《玉篇•切韵》收之,不过骛奇好博,采录异体,存此俗书而已。诂义尚未论定,何可遽用?

——摘编自厉筱通1934年6月《“她”和“他”的俗书问题》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她”字的使用为何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谈谈你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
2023-06-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文化在“挑战—回应”中不断地传播、交流、交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整个地区十分广泛地流布,从而使一些民族与部落吸收了古典时期希腊在科学、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的优秀成就。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

——(苏)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

——摘编自夏东元《郑观应》等

材料三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结合所学指出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上的三项重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郑观应思想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的代表作,并从思想文化的“挑战——回应”角度分析其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及其标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