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表所示为近代部分留学生群体情况。

时间概括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1865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设立船政学堂,后经李鸿章允准,决定派学堂的学生留学英、法,专门学习驾驶和造船。1875~1885年间,清政府陆续派出88名学生赴英法留学。后多数人当教员或到海军服务
20世纪初1901~1906年间,留日学生达万人之众。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李
大钊、董必武等,也都是那个时期的留日学生;对社会进步、文学转型起到重要作用的文
化名人,如鲁迅、郭沫若等,也都是那个时代的留日学生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一是由于工读主义的推动下,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实践;二是许多青年认为法国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三是当时社会文化名流推崇出国留学增长见闻
抗战前后1932~1945年期间,我国又选派了八届赴美公派留学生,九届赴英公派留学生。由于考试极严格,这批学生回国后都成了中国各学科的领军人物,文科如钱钟书,理科如钱学森、钱伟长等

—摘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根据中国近代留学情况,以“留学潮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时,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清偿铁路借款,完全收回管理权,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1923年,中共三大针对废约的政治问题再次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主张“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编自李斌《中共早期废约反帝斗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   1917年,北洋政府提出了废止《辛丑条约》的要求,并且提出“请允许稍微加点关税,缓解一下庚子赔款或延长些时间”。19195月,面对列强的压力,北京政府通电各省,提出“如果列强不同意废约,只能保留签字”的主张。1928年,南京政府宣布废止旧约,重订新约,但由于列强的阻挠,新约只实现了中国关税自主目标,包括航行权在内的其他特权并未取消。全面抗战爆发前,收回航行权的谈判根本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

——摘编自唐霞《民国时期废约运动及其政治分析》

材料三   19271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波特向众院提交一份议案,要求总统适时地与能够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发言的政府代表进行谈判,以修订现行中美条约中有关治外快权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以便将中美关系置于“完全平等基础上”。波特在议案中要求美国政府不得参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联合行动,要求“美国与中国谈判签订新的条约,以代替以往中美间不平等条约”。但同时,美国务即凯洛格发表宣言表示,“美国期望得到最惠国待信,期望不致在关税或他种课税上不利于美国及其公民,不致因别国得到特权而受到差别待遇”。

——摘编自仇华飞《美国与中国关税自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主张。
(2)期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波特、国务卿凯洛格在应对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立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美国在近代中国废约问题上的做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投身于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到济南城内外进行宣传讲演。五四运动后,邓恩铭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邓恩铭参与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2年初,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参加了列宁倡导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共二大以后,在他的领导下,矿区工人很快组织起“矿区工会淄博部”,并建立了淄博矿区第一个党支部——洪山矿区党支部,使淄博矿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5年2月,邓恩铭与王尽美发动胶济铁路和四方机车厂工人举行全厂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邓恩铭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慷慨就义,年仅30岁。

——摘编自余玮《邓恩铭: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恩铭的时代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恩铭的时代精神。
2023-06-04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