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5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为民国时期小学教科书《三民主义》课本中的内容。图中内容所反映的事件推动了(     
A.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涨D.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2024-03-1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面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的某期刊的图片。该期刊(     
A.反映出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B.说明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做出了贡献
D.表明政府开始重视劳动者的作用
2024-03-1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五四之后短短数年之内,中国出现了共产党、国家主义派、社会党、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等多种政党、团体和流派。这种状况反映了(     
A.社会经济成分复杂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盛行
C.政治局面复杂多样D.思想政治多元化的现象
4 . 1926年4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武装斗争问题》一文中指出:武装暴动在城市里反抗军警比较不能时常进行时,必须要等待相当的时机,在乡村里反对土豪军阀,却可以自筑堡垒,以逸待劳。瞿秋白的思想反映了(     
A.较早的有了一定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考
B.对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分析深刻正确
C.主张在农村与城市革命同等重要
D.认为农民是革命关键力量
2024-03-03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检测联考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大革命时期,南方各省除一部分有钱有势的大士绅迁居都市外,留在乡村的小士绅或老成凋谢,或消极因循,大多丧失了完整的社会整合能力而蜕变为单纯的地主和高利贷者。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士绅阶层的因循守旧B.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C.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D.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影响
2024-03-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精英联赛文综历史试题
6 . 陈潭秋曾指出:改组后的国民党,全国各地党部均注意对民众的宣传和组织,党的内部亦较前紧密得多。这可以说国民党有了新的生命。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共合作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党的发展
C.国民党已转变为工农群众的政党D.国民党的革命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
2024-02-2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这一计划的提出(     
A.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C.有利于配合北伐战争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
2024-02-29更新 | 107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进一步完善。他认为,清朝“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正在迅速地走向死亡”。为此,他主张“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5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他建设一个资产阶级近代化政治国家的理想的高度概括,是他政治近代化理论日益成熟的标志,也是他对中西文化“因袭”“规抚”而后有所“创获”,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结晶。

——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和新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国家,新就新在它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关于如何保证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因素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保证。

——摘编自杨胜群《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日益成熟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政治目标的不同,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2024-02-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 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 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与当时国内主流史学界并不符合。社会史论战本身既是由现实问题而来,又全然表现为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进而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因其较为明显的非学术色彩、普遍生硬的史论综合特征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主流史学界认同。 社会史论战使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联结在一起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雏形,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尚需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充实加强。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更注重反思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者及其观点也发生了各种变化,经过几年的讨论、研究、调整、淘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024-02-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10 .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A.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B.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推翻了腐朽清政府的统治
2024-01-24更新 | 3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