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9-01-30更新 | 4386次组卷 | 60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2024-01-22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A.列强已经转变为平等对待中国的态度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2023-11-03更新 | 301次组卷 | 2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06)历史试题
4 .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让陈独秀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取消这蔑视公理的强权不可”,“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用强力拥护公理"思想旨在
A.反思中国的外交失败B.抗议列强的经济欺凌
C.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D.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
2020-06-12更新 | 996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9年七八月间,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指出:“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所以要有群,要有社会,要有联合,是因为想要求到我们的共同利益”“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毛泽东这一认识(       
A.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B.凝聚了志同道合者参加国民革命
C.使无产阶级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D.为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2024-01-02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押第8题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6 . 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B.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 .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2023-06-13更新 | 149次组卷 | 52卷引用: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28年,叶圣陶先生曾说,1919-1921年各派社会主义“象佳境胜区一样,引起许多青年幽讨的兴趣”,但很多人不过是流连瞻仰,“并没有凭行动来创造一种新境界的野心”。他意在表达(     
A.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B.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学派成分复杂
C.进步青年必须参加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理想需要用实践去创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降,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末世。经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在接踵而至的战争和外交危机下,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嘲笑的对象,代之而起的是屡次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弱国形象……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总体目标更加迫切、仁人志士的救亡运动充分构建了近代中国的正面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总体上而言,近代中国国家形象在正反两面因素交织下呈现的主要还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形象,处于国家形象的“沉沦”时期。

——摘编自江轶《论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构建》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 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的生机活力,呈现出一种“强起来”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愈来愈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蒋积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国家形象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4-03-14更新 | 132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9题 中国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10 . 1919年8月,孙中山创办《建设》杂志,该刊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阐释孙中山国家经济建设思想;二是刊载了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著,如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三是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如主张破除迷信等。这反映孙中山(     
A.旨在扩大该党派的影响力B.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C.认识到吸收新思想的必要D.认识到大众思想启蒙的必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