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秘密成立,19位发起人中有16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会的152名会员中有超过1/3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D.有利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 . 下表为近代某些刊物的发刊词摘选。
时间刊物名称发刊词
1919年浙江新潮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动”“劳动”的新社会
1920年劳动界启发觉悟、促进阶级团结
1922年人声为人类谋均等幸福
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A.发展新文化运动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
C.宣传马克思主义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
3 . 五四运动后,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这些活动( )
A.表明工人成为了办报的主体B.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C.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重建D.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023-02-21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大核心考点+60道高频选择题)
4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代翻译活动呈现出官方对翻译活动的掌控力渐趋减弱、民间翻译力量不断壮大、译著内容由自然科学逐渐扩展至人文社会科学等特征。由此可知,近代翻译活动的嬗变(       
A.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B.根源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
C.推动了近代思想文化的转型D.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6月24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向国内发回的报告中说:“现在人们都认识到,过去三个星期以来的运动,已经在中国产生了一种有组织的公众舆论,能对中国政府施加具体的压力,并实现具体的行动。”由此可知,芮恩施报告中的“运动”(     
A.使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B.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D.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华决策
6 . 五四运动后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脱掉长衫,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中间去举办各种讲习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陈独秀等人的指导下,上海各业5000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的口号。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创造了条件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7 . 材料一:惟行至东交民巷口,公使馆方面以无中国政府执照不许通行,乃举代表数名,赴各使馆接洽,其他众学生等乃转而赴东城赵家楼曹汝霖宅内,警察等阻拦不住,拥入寻觅曹汝霖,曹已避去。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学生界之大风潮》,《京报》1919 5 5

材料二:是时章氏自公府宴会归,身穿礼服,正在曹宅,不防该生等陡然闯入。章氏急难逃避,遂被群众所殴,受伤甚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分子遂举火焚房。当时火焰冲空,人生鼎沸,曹氏邻舍家家闭门,恐惧不堪。当该生等在中华门齐集时,警察厅仅传知各区巡警注意所往,不料其有此种暴烈之举动也……旋经大总统传紧急命令,提署暨警察厅逮捕肇事首魁。

——《北京学生大骚动》,《顺天时报》(日本汉文报纸),1919 5 5


(1)两则史料报道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内容有何异同?
(2)你认为导致两则史料对同一历史事件报道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要全面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史料?
8 . 五四时期,社会言说系统先是由“个人解放”进至“社会改造”阶段,继而又在“社会改造”话语的整体态势中,向着“革命话语”方向转变,这其中主要为“主义”信仰话语、民众本位话语、阶级斗争话语、政党领导话语等几个重要部分。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B.救亡图存开始成为时代重任
C.五四爱国运动初步胜利D.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迫在眉睫
9 .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早期探索民族救亡的历程中, 其思想总能紧贴时代的脉搏。

材料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载于1915 年 9 月 15 日《青年杂志》

材料二   世界上是些甚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 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劳动者底觉悟》, 载于 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


问题:
(1)请指出陈独秀发表上述两文时,中国国内分别出现了什么新的形势?
(2)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此后的历史看,陈独秀为自己的新认识采取了什么行动?
2021-04-22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AB卷(中外历史刚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A卷·夯实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