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粮食危机与苏区建设]

材料一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见图4),该根据地自成立伊始,就深受粮食匮乏之困扰。1930年1月,中共鄂豫边特委报告说:“赤区粮食先被军队烧了大半”,该报告还提到,土豪劣绅带领土匪军队、清乡团压迫民众,“在光、麻、安三县被反动威胁不能归家的在三千人以上,跑在苏维埃区域不能归家的统计在三万人以上”。


——摘编自黄志高《地缘·粮食·革命:鄂豫皖苏区的际遇与困境》

材料二

鄂豫皖苏区高度重视粮食危机,1931年6月,皖西北特委第十四次常委扩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党和苏维埃必须领导苏区群众参加生产。使群众认识到劳动才有饭吃,使苏区粮食能自己求其解决,才是巩固苏区最好的办法"。与此同时,苏区设立粮食管理机构,加强粮食运输,开展粮食救济,管控粮食流通,保障伤病兵的粮食供给以及提供金融支持来改进粮食管理。此外,苏区积极动员农民进行斗争,如潜山县的农会与当地地主豪绅也就稻价议定展开了斗争。

——摘编自张雷《鄂豫皖苏区粮食危机问题研究(1927—193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鄂豫皖苏区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鄂豫皖苏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区时期,红军除开展军事色彩浓郁的体操、爬竿、刺杀等项目外,还开展球类、游泳、登山、赛跑、跳远、跳高等活动。1933年在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体育运动会”,毛泽东特地为之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在此次运动会中,军民同练,军民互动,同场竞技。会上形成的“公平竞争、强身健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传承至今。

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在统一的体育组织领导下,中央政府借鉴苏联军事体育的体制和模式,结合中央苏区体育活动的情况,在军队、学校、农村和机关组织成立俱乐部和列宁室,负责组织和实施体育训练及比赛活动。机关、军队带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根据统计,1933年,在中央苏区3932个乡中,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将近十万人。苏区中央教育部门还颁布了《体育教育法》,各类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如列宁小学每周安排有3个小时的体操课。

——摘编自汪祥波《88年前的中央苏区运动会,毛泽东当起裁判员》、中国体育博物馆《忆百年党史传承体育精神——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一瞥》

(1)根据材料,概括苏区体育事业开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区体育事业开展的意义。
2023-06-21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伴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汉阳铁厂就是这种抗争和探索的产物,一部汉阳铁厂的发展史,就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缩影。

汉阳铁厂历史沿革(创办到衰败(1890-1949))

时间

事件

1890年

官办阶段

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汉阳铁厂在龟山脚下动工兴建。

1892年

汉阳兵工厂动工建设。

1893年-1894年

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建成投产。

1895年-1911年

官督商办

开始招商承办,与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

1911年

完全商办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军阀混战促进钢铁和兵工产业。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铁厂发展并扩建。

1919年

财政亏损,开始停产。

1924年

全面停产。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汉阳铁厂西迁重庆,国民政府将未能带走的部分炸毁。

1938年

日本接管

日本接管汉冶萍公司,包括汉阳铁厂。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所有制性质方面概括汉阳铁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阶段所有制性质变化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基础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4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5 . 中共六大与中国革命

材料一   19277月大革命失败后,1928618日至7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政纲(下图)。

   摘要:
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二、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
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
四、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
五、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效济与社会保险等。
七、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民。
八、改善兵士生活,发给兵士土地和工作。
九、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

材料二   中共六大通过的《职工运动决议案》中记载:北伐开始以来,特别在武汉末期中,党在工人群众中工作的路线,渐渐不自觉地堕落到阶级合作的观点上去。工会未曾作为真正的群众的组织,委派制度没有应用民主选举制度,使群众与党的联系更加随离起来。……用宣传与煽动的方法提高广大工人群众之阶级觉悟,领导工人日常生活的经济斗争。……“党的支部,工会支部,工厂委员会之间要有正确关系。”工人纠察队工作要成为经常的自卫组织。党要经过党团指导工会。加强全国总工会与其他各国工人运动的联系,……口号要切合工会及工人群众的需要和口气。强调厉行民主集中制和反对知识分子藐视群众无知识无文化而自骄自傲的态度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党史文汇》

材料三   在湘鄂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根据地,也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大约与此同时及稍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斗争,创建了陕甘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使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布局发生了变化,不仅在南方有革命根据地,北方也有了革命根据地。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共六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职工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中共六大召开的积极影响。
2023-08-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八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中共土地政策】

材料一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随着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地开展起来。在三年多土地革命实践中,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农民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拥护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慰劳红军,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

材料二   1947年6月至8月,人民解放军渐次转入战略进攻和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正如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三分之二的地方已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已进行改革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地制度改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和1947年土地改革的相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以增加社会财富,以承续后嗣,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便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据统计,涉及人口研究各个领域的文章多达111篇,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者41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群体庞大,既有专门的人口学者陈长蘅、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又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农业学家彭家元、历史学家张荫麟。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

——岳靖芝《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研究——基于<东方杂志>学界同仁论说的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全国迎来了第一次生育高峰。6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7.2亿,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依然无法满足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粮食紧缺、受教育率低、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隐患,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高和荣《建立中国自己的人口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杂志》人口研究文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新中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
2023-05-0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在政治、军事、刑事、土地、人权和经济方面颁布了系列法律条文,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陆军刑律》《商民运动决议案》《佃农保护法》《工人运动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在共产党作用下,法律制度建设倾向工农等下层人民,注意到人民的重要地位,使得社会身份得以重视,这在近代中国法制史上公开颁令是第一次。

——摘编自姚庆《论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转型之路》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这个宗旨贯彻到法治建设之中。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所明确的“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便利人民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无论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新时代法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立法领域,还是执法、司法领域,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旋律,都使得我国法治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王春业《论百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汉国民政府法治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治管理在19世纪下半期,分三个阶段迅速发展起来。最初的推动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叛乱期间,当时地方名流组织了民团,并承担税收和其他通常由官吏行使的地方权力。第二个推动出自叛乱后重建的需要。承担救济与重建的主要责任的地方人士,把他们在教育和福利方面的活动扩大到官府外的管理中属于地方民政结构主要部分的领域。这些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捐赠,即名流和企业的捐助,以及官吏不能完全控制的商业税款。扩展的最后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当时有功名者和绅董开始在教育和工业方面从事自强活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党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凡省内之国家行政,悉受中央指挥;凡地方自治与建设,悉归各县办理;省只为县自治之监督”,要求“制定县组织法及县自治法,并以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县组织法》规定,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县政府不是代表本县民众的利益,而是代表上级政府意志。关于县政府的职权,规定“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1934年,国民党通过了《修正县自治法及其实行法要点》,将“联保连坐”式的“保甲制度”推行至全国。国民党地方自治没有产生任何实效,其乡村改造计划最终失败。

——摘编自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地方自治管理发展的条件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主要特征。
2023-01-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27)这一时期的全国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封建性个体农业。商业性农业虽然明显扩大,但产品仍以家庭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农业雇佣劳动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富农经济虽有发展,但基本依靠家庭劳力的个体小农经营仍占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农业生产力,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仅局部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诚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东北、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某些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个别地区或单位对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良,少量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的进口和使用,农业教育的举办和国外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但这些发展变化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全国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至民国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农业生产衰退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