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

——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

材料二   1950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

——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材料三   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销社发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
2023-06-20更新 | 341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传统中国是一个自以为世界中心的封闭体系,其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都把自己凌驾于万邦之上,而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族视为“藩属”或“夷狄”。这些藩属国必须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得到本朝天子的“册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图式的“华夷秩序”。美籍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外交“华夷秩序”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70年,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的军事改革浪潮。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确立了“练兵”“制器”思想,19世纪70年代确立了“寓强于富”的“求富”思想,19世纪70年代以后确立了建立近代海防边防和近代军事教育思想。这场改革持续30年,清政府投入很大, 一度搞得有声有色,但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结束。第二次军事改革浪潮,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人积极推进军事改革,最基本的主张是改革军制、创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确立了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完善军事教育制度、改变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加强军事统率机构等全面变革军制的思想。新军编练运动,从甲午战争后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前,声势很大、影响很大,代表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最高水平,但最终也没有避免清王朝的灭亡。

——摘编自石武英《晚清军事变革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要求必须打造一支能够扎根基层,并与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新型革命军队。三湾改编开启了锻造新型革命军队的序幕。“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组织能够掌握军队的基层,士兵委员会则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发扬了军内民主,使士兵得到了在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体验。毛泽东提出红军要“人人要会打仗;人人要会做宣传群众的工作;人人要会做组织群众的工作”,“做群众工作”显然是红军更为重要的本领。苏区地方武装的建设亦同样遵循了党的领导,坚持革命军队的政治属性。这样,苏区由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构建了三级武装体系,实现了苏区地方军事化,在军事组织中实现对群众的整合。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军队的政治改造,明确军队的政治属性,使革命军队成为推动苏区社会改造的工具。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军事改革的背景,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