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1912—1936年中国钢铁业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单位:公斤)表中的数据变化主要是因为(     

年份

生铁

1912

0.099

0.06

0.004

1936

84.96

0.88

1.725

A.抗日战争需要的推动B.国民政府政策的调整
C.群众反帝爱国的促进D.西方侵略势力的削弱
2024-03-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是1931—1936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表格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A.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改变B.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受经济危机冲击D.国民政府财力与实力增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明末至清中期是中国糖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甘蔗从名贵植物发展到普通经济作物,手工制糖经验得到系统总结,制糖技术日益程式化,这使得中国糖品的供应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日常生活用糖以及以节令用糖、社交用糖为代表的民俗用糖日渐普遍化,糖品从漫长的稀有药品、贡品、奢侈品时代转入普通生活品、生活必需品时代。中国糖品对外销售远涉印度、英国、美国、瑞典、丹麦、荷兰、波斯、日本、苏门答腊、越南、墨西哥、葡萄牙和海伦娜岛等国家及地区,这一时期中国的甘蔗种植、制糖技术、糖品消费和糖品外贸等方面在东亚甚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东亚糖业大国。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1884年以前,我国蔗糖仍大量出口,畅销香港地区和英、美等国,据中国海关贸易报告数据,到1884年仍出口白糖2475万公斤,黄糖5415万公斤。19世纪末20世纪初,糖品生产贸易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进口糖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排名第26位。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在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建立了机械化制糖企业,甘蔗栽培与糖业的衰败状况有些许改观。

——摘编自《简谈糖业发展史之中国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至清中期糖业经济变革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糖业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4 . 下图所示为1931年、1941年中国部分经济数据(单位:万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的工业体系日臻完善B.国民党积极发展生产以备抗战
C.中国重工业得到一定发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2023-12-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一轮复习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所示为1932~1936年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变化情况(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年份棉纱(以各商总计为100%)棉布(以各商总计为100%)
华商日商英商华商日商英商
1932—193369.128.52.435.655.39.1
1933~193468.130.61.336.157.36.6
1934~193569.429.31.335.059.25.8
1935~193666.132.61.330.263.76.1
A.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B.列强资本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C.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D.英国丧失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6 . 1927年时,中共党员中工人出身、农民出身的党员分别占50.8%、18.7%:在1928-1930年,中共党员中工人出身、农民出身的党员分别占23.4%、76.6%。数据变化说明了
A.中共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B.苏区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C.工人阶级失去了领导地位D.苏区政府是农民民主政权
7 . 1930年5月,红军攻克寻乌县城,毛泽东立即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活动,对寻乌县的商业现状、人口结构、土地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寻乌调查》。以下为江西寻乌县土地调查情况统计。据此可推知(     
阶级成分所占比例所占土地比
大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上的)0.%30%
中地主(收租五百石以下二百石以上的)0.4%
小地主(收租二百石以下的)3%
富农(有余钱剩米放债的)4%30%
中农(够食不欠债的)18.%
贫农(不够食欠债的)70%
公田40%
A.党开启深入开展农村调查先河B.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迫切性
C.土地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地主和农民土地占比矛盾大
2023-10-03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8 . 下表反映了民国时期三个统计时段的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1912—1920

1920—1936

1936—1949

增长率

13.4%

9.4%

5.6%

A.一战结束之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B.国民政府时期工业发展陷于停滞
C.民国时期经济呈现持续下滑趋势D.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9 . 下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党员社会成分比例统计表。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因没有全国统计数字,主要是广东、湖南、江浙等地的统计。②仅据中央根据地的党员分析。)
A.“左”倾错误思想的纠正B.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2023-09-04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菁师联盟2024届高三8月质量监测考历史试题(新高考)
10 . [粮食危机与苏区建设]

材料一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发动黄安(今红安)、麻城起义,逐渐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见图4),该根据地自成立伊始,就深受粮食匮乏之困扰。1930年1月,中共鄂豫边特委报告说:“赤区粮食先被军队烧了大半”,该报告还提到,土豪劣绅带领土匪军队、清乡团压迫民众,“在光、麻、安三县被反动威胁不能归家的在三千人以上,跑在苏维埃区域不能归家的统计在三万人以上”。


——摘编自黄志高《地缘·粮食·革命:鄂豫皖苏区的际遇与困境》

材料二

鄂豫皖苏区高度重视粮食危机,1931年6月,皖西北特委第十四次常委扩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党和苏维埃必须领导苏区群众参加生产。使群众认识到劳动才有饭吃,使苏区粮食能自己求其解决,才是巩固苏区最好的办法"。与此同时,苏区设立粮食管理机构,加强粮食运输,开展粮食救济,管控粮食流通,保障伤病兵的粮食供给以及提供金融支持来改进粮食管理。此外,苏区积极动员农民进行斗争,如潜山县的农会与当地地主豪绅也就稻价议定展开了斗争。

——摘编自张雷《鄂豫皖苏区粮食危机问题研究(1927—193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鄂豫皖苏区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鄂豫皖苏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