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如下图为中共革命活动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革命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B.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C.地理环境影响国共对峙局面D.中共依据革命形势变化调整工作策略
2024-02-02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是国家对地方进行管制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无疑可以左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统治者在乡村治理方面一直坚持“官民共治”的基本政策,即王权与族权的相互融合及博弈。国家依托乡村内部宗族,培养出一批委托管理人员并依此将“国家行政力量”深入农村。中国古代社会是通过强化宗法观念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的,通过税收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将国家和乡村联结起来,使封建正统理论在教化中占绝对地位。

近代以来,传统乡村中的宗族势力开始衰弱,乡村绅士不断变化,村庄以往的风俗习惯难以应付愈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家势力开始广泛渗入村庄,知识分子也力求乡村重建,村庄被各种外来价值裹挟,逐渐形成嵌入性的乡村治理。以往基于村民生产生活形成的风俗习惯,难以在嵌入性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而国家力量及知识分子对村庄重建的个人理念在乡村治理中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共有600多个学术团体和教育组织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建立了1000多个乡村试验区,梁漱溟、黄炎培等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昂《中国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及其伦理特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乡村治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近代乡村建设试验的历史作用。
2024-02-0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时间会议地点主要意义
192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7八七会议汉口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遵义会议遵义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7洛川会议洛川为全国抗战制定了正确路线和战略总方针,对进行抗战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1945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延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949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并为这种转变,作了重要的准备。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将上述表格①②③处依次补充完整,再提炼一个主题(整体或局部)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步入二十世纪时,正处于深重的苦难中。甲午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因而抹杀它的思想启蒙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百姓无所知,要在志士的提倡;志士的思想高,则百姓程度高。所以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据孙中山《中国绝对不会沦亡——1905年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不是从农村中产生的,而是在城市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包含了多个历史解释,从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其依据。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结果。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经历的两次转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所示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初,三类城市产业工人占比(左)和现代工业产值占比(右)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注:1代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六大沿海通商口岸,2代表南京、汉口、重庆三大沿江通商口岸,3 代表其他城市。
A.列强经济侵略开始向内地渗透B.国内工业发展严重不平衡
C.中国的工人运动总体规模不大D.内地机器制造业进步明显
6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2022-10-28更新 | 887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制时代,统治者只要有能力,便无时无刻不在扩张对基层的控制权力;即使基层社会没有官派组织,也有各类代理人在执行皇权意志。中国自先秦就开始了编户入“里”,“里”的范围与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社区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受经济结构基础所限,国家权力的扩张限定在“政治性”一侧,剩余的社会治理往往处于“自发秩序”而非“自治秩序”。

——摘编自吴晓林等《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乡村基层社会,开辟了红色政权革命道路,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局部执政中进行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探索。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基层社会,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把动员群众和改造社会统一起来,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执政是通过基层社会改造来开展并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政权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的创建,也是基层社会改造的重要成果。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改造基层的路径,并说明取得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与近代基层治理的认识。
8 . 1929年秋冬,湘鄂赣边界根据地已经扩大到十几个县的范围,包括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春、宜丰、通城、通山、大冶、阳新、崇阳等县。这状况表明
A.中共革命的重心正在转移
B.中共革命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C.中共“左”倾错误已经结束
D.民主革命任务有了新的发展
9 .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的表现不包括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2021-08-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