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国民政府对二十二个省农村情况的数据统计,这组数据反映出(   
A.平均地权得到一定实施B.土地兼并现象明显
C.中共土地政策冲击农村D.小农经济稳固如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上海地区(     
1928—1934年上海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

离婚主动者

男方

女方

双方协议

合计

人数

人数

人数

1928(8-12月)

56

15.14

87

23.51

227

61.35

370

1929年

133

20.62

133

20.62

379

58.76

645

1930年

177

20.75

138

16.18

538

63.07

853

1931年

64

10.02

48

7.51

527

82.47

639

1932年

25

6.03

43

10.36

349

83.61

415

1933年(1-6月)

5

1.85

21

7.78

244

90.37

270

1934年(1-8月)

1

0.40

31

12.55

215

87.05

247

——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A.传统婚俗观念完全转变B.平等法制意识影响婚姻观念
C.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D.社会动荡冲击家庭婚姻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1873年—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表(部分)(单位:%)。下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年份生产资料半制成品制成品
农产品手工开采机器开采手工机制手工机器
1873年2.637.458.61.7
1893年15.628.40.153.42.5
1910年39.10.20.513.111.928.36.8
1930年45.10.13.43.512.227.17.4
A.经济半殖民化程度逐步减弱B.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C.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34年,湖北28个县的地租调查数据显示,实物地租占79.8%,在实物地租中,最落后的分租形式占21.8%。据此可推知(     
A.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B.地租剥削阻碍工业发展
C.农民对市场的依存度较低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尖锐
2023-08-3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开始人工制糖的国家。明末至清中期是中国糖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甘蔗从名贵植物发展到普通经济作物,手工制糖经验得到系统总结,制糖技术日益程式化,这使得中国糖品的供应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日常生活用糖以及以节令用糖、社交用糖为代表的民俗用糖日渐普遍化,糖品从漫长的稀有药品、贡品、奢侈品时代转入普通生活品、生活必需品时代。中国糖品对外销售远涉印度、英国、美国、瑞典、丹麦、荷兰、波斯、日本、苏门答腊、越南、墨西哥、葡萄牙和海伦娜岛等国家及地区,这一时期中国的甘蔗种植、制糖技术、糖品消费和糖品外贸等方面在东亚甚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是当之无愧的东亚糖业大国。

——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

材料二   1884年以前,我国蔗糖仍大量出口,畅销香港地区和英、美等国,据中国海关贸易报告数据,到1884年仍出口白糖2475万公斤,黄糖5415万公斤。19世纪末20世纪初,糖品生产贸易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924-193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白糖60万吨,1931-1937年,每年平均进口约30万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进口糖有增无减。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内地机制糖厂年产糖3万吨,加上生产的土糖17万吨,合计食糖年产量也就20万吨,在当时世界产糖国家排名第26位。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在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建立了机械化制糖企业,甘蔗栽培与糖业的衰败状况有些许改观。

——摘编自《简谈糖业发展史之中国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至清中期糖业经济变革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糖业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6 . 下表为1850-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中国(     

年份

农业

(单位:亿元)

工矿交通业

(单位:亿元)

服务业

(单位:亿元)

国民收入总计

(单位:亿元)

年平均增

长率(%)

人口

(亿)

1850

——

——

——

181.64

4.15

1887

99.87

14.49

29.07

143.43

-0.64

4.00

1914

128.01

24.80

34.72

187.64

1.00

4.55

1936

166.41

40.60

51.51

257.98

1.45

5.11

A.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D.近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024-02-22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如表是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对如表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1920年1936年
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
外国资本8.1355.215.1636.8
中国资本6.6144.826.0963.2
合计14.74100.041.25100.0
A.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币值改革避免了国民经济动荡D.近代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024-05-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表为1894—1936年中国新式产业资本数据比较。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新式产业(       

年份

资本总额/万元

本国资本/万元

外国资本/万元

1894

14952.6

9519.1

5433.5

1913

154095.6

30386.2

123709.4

1920

236825.0

70079.2

166745.8

1936

821000.0

177600.0

643400.0

A.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B.结构得到了不断升级
C.融资方式发生了改变D.先天性不足后天畸形
2024-04-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9 . 观察下表,完成试题:

表一   中国缫丝工业的发展状况(1914-1927)

地区

1914年场数

1919年场数

1924年场数

1927年场数

上海

60

65

72

104

无锡

5

14

16

45

浙江

3

3

7

18

其他

5

7

6

6

合计

73

89

101

173

表二   1932-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表

时间

总指数

棉纱

卷烟

麦粉

火柴

水泥

啤酒

1932年月平均

99.5

103.9

114.6

66.0

101.0

96.8

——

1933年月平均

97.2

93.4

106.9

87.7

109.4

100.4

87.0

1934年月平均

100.7

105.9

93.9

98.8

103.0

103.0

105.4

1935年月平均

102.1

100.7

99.2

113.5

96.7

96.7

101.1

1936年11月份

121

136.3

135.8

111.0

144.1

144.1

70.7

(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表一数据进行分析,缫丝业发展呈现何种趋势和特点?这一时期影响缫丝业变化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2)分析上表,1932-1936年我国卷烟业、火柴业、水泥业发展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定西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模拟历史试卷
10 . 下图为江苏无锡电力灌溉区的相关数据。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资料来源:戚墅堰电厂:《戚墅堰电厂电力农田灌溉之成绩》,《电力》1930年第1期
A.近代工业获得一定发展B.南京国民政府支持农业灌溉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电力在乡村中发挥主导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