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4年,张作霖将东三省陆军改名为东北军。1929年,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他同年创设了北政务委员会,作为指导东北四省的最高行政机关,“东北”开始普遍代指区域。这表明
A.东北受到国民政府直接统辖B.东北的区域重要性逐渐凸显
C.日本已经在筹划占领东三省D.东北边防面临苏联军事威胁
2 . 毛泽东在1929年4月5日给中央的信和1930年1月5日给林彪的信中,强调“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这旨在说明(     
A.工农联合利于革命发展B.农民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C.城市中心模式已被放弃D.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3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

材料一 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强国。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和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才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不言而喻,1919年的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北京大学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军阀们为了私利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1930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僚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根据材料一,“重大打击”及“自强运动”历史事件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伟大思想浪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4 . 据统计,1929年5月,红四军党员1329人,占红四军人数的33.2%。在这些党员中,有工人310人,占23.3%;农民626人占47.1%;小商人106人,占8.0%;学生192人,占14.4%;其他95人,占7.2%。据此可推知,当时(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B.党在全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党员的思想建设成为紧迫任务D.农民在党内发挥了先锋作用
2022-02-21更新 | 457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六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委会通过《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6条,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实施,要受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监督指导,《训政纲领》的颁布
A.有利于治理体系的规范B.推动了国民政府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化
C.其实质是维护独裁统治D.强化了国共合作中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6 . 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的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党中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的“国中有国”是指当时除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之外,还有
A.工农苏维埃政府B.东北伪“满洲国”
C.陕甘宁边区政府D.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2022-01-19更新 | 191次组卷 | 7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②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址                      ③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材料二   中国则不同。……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材料一中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写出字母A、B、C代表的历史含义。
重点事件主要领导人革命性质主要历史意义
A洪秀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孙中山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南昌起又周恩来,贺龙等新民主主义革命C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46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开放外汇市场案》,重新规定了汇率,允许黄金外汇的买卖;3月4日,中央银行又制定了《黄金买卖细则》,在上海抛售黄金;至1947年3月,各地纷纷涌向上海抢购黄金,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也快到达临界点。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
A.经济改革中蕴含着政治危机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C.民族工业发展空间得以扩大D.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10 .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这一举措
A.推动了战时经济体制的构建B.消除了列强的经济掠夺
C.形成了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D.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