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在20世纪初期的书刊中,“中华民族”与“华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称谓互相混用。20世纪30年代,书刊中的“中华民族”得到广泛使用,其他称谓则逐渐稀少。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危机推动国家认同增强B.国民政府强化对思想的控制
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规范D.社会界的文化差异性缩小
2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
C.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D.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
3 .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颁布的历史文件,对以下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危机加剧,抗日反蒋成为全国各界共识
B.红军长征结束,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新局面
C.社会矛盾变化,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政策调整
D.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最初的改变在外交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拐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材料,谈谈影响外交的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5 .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019-01-30更新 | 2686次组卷 | 50卷引用: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已取代阶级矛盾
B.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
C.阶级矛盾缓和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
D.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