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对表中反映的趋势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进口出口
1930年130975.689484.4
1931年143348.990947.6
1932年104924.749264.1

A.国共内战阻碍经济发展B.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C.东北沦陷影响数据统计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 . 1932年8月,由共产国际指导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召开远东反战会议。在筹备过程的新闻报道中,会议的名称最初有“上海反帝国主义战争大会”“世界反帝非战大会”等,后来又成为“反法西斯蒂非战大会”“远东反战反法西斯蒂代表大会”等。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反战运动阵线有扩大趋势
3 . 知识点
局部侵华
(1)背景
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________,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________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________。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________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标志着中国________的开始。
②1931年9月19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后进一步占领整个东北。
③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________挑起侵略战争。________。淞沪抗战
④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________
⑤华北事变:________,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________”。其目的就是灭亡中国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日本对东北三省的侵略震动了中国社会,加剧了民族危机。
②国民政府________。置民族危亡不顾,充分暴露了其反动的本质
(2)表现
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1933年,________。长城抗战
③1936年,________发展到3万余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高潮:_______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①背景:“华北自治运动”。
②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③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的救国主张,________。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促进了全国救亡运动
新高潮的到来
________又称“双十二事变”
(1)背景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________的方针。
③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________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________
(3)结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影响
________,促进了中共中央________方针的实现。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②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________
中共对蒋政策变化: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2022-10-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人民”一词逐渐上升为党的重要理论概念;大革命失败后,“人民”一词有被“群众”“民众”等取而代之之势;1935年后,中国共产党重新启用“人民”的概念,而且对“人民”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建构。这一变化(     
A.表明马克思主义已逐渐中国化
B.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密切相关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道路的探索
D.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队伍的不断扩大
2023-06-05更新 | 524次组卷 | 12卷引用: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义)-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5年7月,清华大学召开学生大会,通过了“爱国有心,救亡乏术”的决议,提醒学生不要“受人利用”,对上街游行的主张不做任何表示。同年12月,听闻“冀察政务委员会”即将成立.清华学生再次开会,通过了“通电全国,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的决议”,并决定联络北平各校同学参加学联组织的请愿。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救国热情B.国民政府采取对日退让政策
C.进步学生受到共产党的感召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023-02-21更新 | 425次组卷 | 5卷引用:22·纲要上第22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6 . 1932年上半年,国民党高级官员胡汉民以“抗日、倒蒋、剿共”为其政治主张领导西南地区势力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并提出“惟有对日抗战,是我们的生路。假如政府不抗战,那我们便说,惟有推翻不抗战的政府”。据此可知,胡汉民
A.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B.为国民大革命作舆论宣传
C.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D.调整政策以适应时局变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5年,共产国际面临新的国际形势,为适应这一变化,共产国际在当年7~8月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以确立新的战略和策略路线。65个党组织的51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季米特洛夫主持并在大会上作了“法西斯的进攻与类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大会据此通过《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大会揭露了法西斯的阶级本质是极端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的公开恐怖独裁,呼吁各国人民行动起来,反对法西斯,制止战争爆发,要求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派采取联合行动,实现工人阶级的统一,并联合其他民主阶层形成户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会议决定,鉴于国际影势日益复杂,各国具体体情况又被为不同,共产国际执委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党内部组织的事务”。

——摘编白刘明翰、海恩忠《世界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国际七大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8 .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推动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2022-02-19更新 | 277次组卷 | 14卷引用: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 . 如表反映了1935年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这表明(     
时间土地政策调整
1935年12月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的没收地主、富农全部土地,改为没收富农出租土地,保留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其他财产
1936年7月将地主不分地改为分给耕种份地和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并保留小土地所有者和抗日军人等的土地
1937年8月“减粗成息”被列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A.阶级矛盾不断上升B.共产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D.时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

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原因。
2021-12-27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链接教材精准变式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