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这便是现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这场斗争之结果。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与民族扩张,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解。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90年代

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911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学者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等
(2)概括上述表格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并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就毅然决然地率先发起抗战的号召、动员,并在东北地区组织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动局部的抗战逐步转向全民族的抗战。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以“兄弟睨于墙,外御其辱”的胸怀,放下了国民党对共产党血腥屠杀的仇恨,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方针,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业内迁示意图。据统计,从19378月到1940年底,从沿海等地区内迁到后方的工矿企业共有639家。受其影响,福建、浙江两省自行内迁的企业有191家,拆迁机器设备总重量约12万吨。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工业内迁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40章中关于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仅有寥寥5章。丘吉尔密友马丁·吉尔伯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2章中仅有34章提及东方战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11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关于远东地区内容仅有1卷,但该套丛书对于战况不甚激烈的中东战场乃至于战时中立国,却各有独立1卷加以叙述。号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所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长达12卷的回忆当中,仅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汇编为《日本的猛攻》1卷,对中国战场视而不见。即使是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对中国战场的关注也仅仅限于淞沪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少数几个战役。

被《伦敦时报》誉为“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其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史学界)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美海军陆战队弗兰克·霍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争夺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

——摘编自王安中《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我国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运用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在研究中如何建构正确的史学话语体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31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小家书,大情怀,抗战精神代代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人物内容
1932爱国将领
吉鸿昌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以成有用之才也。
1937复旦大学学生
韩雅兰
儿不愿作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已认清自己应走的正大的光明的道路……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所以儿决定来此(延安)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
1938中共党员
王孝慈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
抗战
时期
越南华侨
符克
在抗敌时期,除捐助战费外,生活要力求简单。国家亡了我们就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所能负得起的。
1941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兼组织部长
张文彬
现在是(抗击)日本救国家的时候,是在求不做亡国奴的艰难斗争中,你也必须尽你一份责任……办自卫团、征兵、做抗(战)的工作。
概括指出材料中家书蕴含的抗战精神,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感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