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选举乡参议会的议员,组织乡参议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体现出当时
A.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形势使然B.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得以建立
C.边区社会各阶级差别已消除D.创建民主政权成为工作重心
2 . 下图为1938年拍摄的一幅山西五台县小脚妇女往前线运送弹药的

该作品
A.代表了抗战时期的艺术潮流B.描绘了人民支援反蒋的热情
C.体现了民主自由的创作风格D.反映了全民抗战的时代风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书以大量档案资料和文献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首次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大后方交通及其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

——摘编自谭刚《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

材料二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王凤鸾在申报史学硕士学位时,选取了史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区域——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研究了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简单修复破旧枪支弹药到能够大批量生产比较先进的军事武器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据地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人民的支持、爱国的热情、战争的需要以及八路军的发展壮大等多个角度,首次对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工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结论性成果。

——摘编自王凤鸾《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军事工业》


(1)指出材料二中涉及的抗战地域与材料一的不同,并分析材料二涉及的地域在抗日战争期间地位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研究成果对全面认识抗战的作用。
2020-09-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创作于1943年的木版画《减租会》,描绘了农民与地主激烈争论的场景。该木版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5 .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中国农民的工具;华北事变后,毛泽东指出,凡是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都是中华民族的朋友;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指出,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变化表明中共
A.党内“左”倾思想日益滋长B.推行积极多变的外交战略
C.逐渐消除对帝国主义的敌视D.采取灵活务实的革命策略
6 . 1944年11月,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等地考察后写出的报告中称:“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受到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共产党将在中国存在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命运,而是他们的命运。”美国这一报告反映出
A.美国已经放弃“扶蒋反共”政策B.中共坚持抗战与民主的协调和统一
C.美国谋求与中共在战后展开合作D.中共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得到承认
2020-09-0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主动向海外人士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斗争的事迹,及抗日根据地建设情况。中共中央创办了外文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此举旨在
A.提高远东主战场的国际地位B.推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C.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D.形塑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节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史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9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了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论持久战》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2020-08-25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0年秋季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历史卷 04(中国史范围)
10 . 鸦片战争后,各种社会力量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但使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各省诸山,多产五金及丹砂水银煤之外,中国数千年未尝大开,偶开之又不得其器与法,而常忧国用匮竭。此何异家有宝库封锢不启而坐愁饥寒。⋯⋯窃以为⋯⋯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本,或劝远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司,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1)材料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应该怎么做,谈谈其历史作用。

中共在抗战中所经历的一切,再清楚不过地印证了外力介入的作用。只不过仅仅有外力的作用还不够,没有当权的国民党始终坚持抵抗,只靠两三万地处穷乡僻壤,缺吃少穿、枪弹奇缺的中共军队,要想在战争期间顺利恢复、发展和准备自己的力量,同样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道理,没有毛泽东这样精明且决断力极强的领导人,共产党也一样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如果按照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多数领导人的意愿,以及共产国际“抗日高于一切”的方针,把中共军队投入到作战中去,而不是按照他坚持的那样,把军队分散到敌后农村中去,最终的结果亦可想而知。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2)材料中的“外力介入”指的是什么?简要概括抗战中共产党实力大增的原因。
2020-08-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尖子生素质展示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