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觉悟程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使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材料二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归纳材料一中毛泽东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相比,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显著变化,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020-09-01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开的全面的内战会不会爆发?这决定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力量和态度。会不会因为国际国内的大趋势和人心所向,经过我们的奋斗,把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 或者使全面内战拖延时间爆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材料二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1)归纳材料一中毛泽东对内战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的具体内涵。(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内在的联系?材料二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2017-12-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
2024·四川·三模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4年春夏之交,美军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此时,出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考虑,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使国共双方实现某种形式的联合。1944年7、8月间,美国派出军事观察组到延安访问,从而开始了美国官方与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接触。1944年9月,中共派使者会见史迪威,表达了共同反抗法西斯的意愿。使团向美国政府发出报告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了中共根据她的情况,呼吁美国政府应该在政治、军事上支援延安,认为美国的援助能制止内战,并能防止中共倒向苏联一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接近最后胜利,基于构建战后世界秩序的想法,美国认为必须加强蒋介石的统治,扶助蒋介石统一中国1945年4月,赫尔利在华盛顿公开发表声明,美国政府只同国民党合作,不同共产党合作。

——据胡大泽《评述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后期美国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政策。
2024-05-1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0年代,他在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日趋反动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坚持“国家至上”,忠诚于艺术,到宣称“人民至上”,强调“最后的胜利永远是属于人民的”。1946年,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响应中共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他说:“过去我只晓得抽象地爱国,不知爱什么国……现在我知道,爱国只能是爱新民主主义的国,现在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闻一多的思想转变,凸显了他在为人民的民主与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事业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陈恩国《闻一多抗战后期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后期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后期闻一多思想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22日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有必要将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蒋介石本着“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的思路,指示关内各战区就近接受辖区日伪军投降,同时借用美国军舰将部队海运至秦皇岛,再走陆路进入东北。在组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构方面,国民党更是颇费周折……在所有人事纠纷中最严重的是东北军事统帅人选,由于国民党高层内部勾心斗角,这一人选迟迟未能落定。

——摘编自高莉《试论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东北的争夺》等

材料二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取的对华政策是竭力扶植亲美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取代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以牵制苏联。抗战胜利后,美国十分担心苏联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势力。1945911日,国民党政府急忙请求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到东北,于是,美国立即插手中国东北事务。从9月下旬起,大批美国军舰载满国民党军队驶向大连。

抗战胜利后,苏联向中共提供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另外,苏联还提供过一定数量的苏联造和捷克造的武器装备。除此之外,苏联还向东北解放区供应商品,同中共东北民主政府签署易货协定,帮助东北解放区恢复和发展交通。

——摘编自田保国《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及美国和苏联在中国接收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2024-03-24更新 | 5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协商政治”制度的发育及演变

清末谘议局1907年10月 19日,慈禧太后命各省设谘议局。谘议局选举章程规定,只有地方士绅、举贡生员、文武官吏、拥有相当财产者和有中等以上教育背景者才能成为选举人。谘议局的地位几乎与督抚平齐,即谘议局可以对省内重大事宜进行监督。“公同集议”逐步演变成地方协商政治之初始形态。
重 庆政协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国民政府礼堂召开,会议代表由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青年党5人、民主同盟9人和社会贤达9人五个方面共38人组成。政协会议重点围绕政府改组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军事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五项议题展开讨论。在理性与包容的理念下通过反复协商,最终签署了《政府组织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决议。
第一 届中 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协商政治”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
2024-0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9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始制造事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定了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他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他还提出了要由下而上地展开整党工作,要把党的正确制度、正确作风建立起来,提升党的形象和改变党的面貌,重点是净化基层党组织。他还发现“有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危害最大。在反奸清算的斗争中,他认为对人民并无好处且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的恶霸分子应该予以严厉惩处,这样才能为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扫清障碍,建立良好的民主秩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指出必须坚持贫雇农团的领导,这样才能赋予广大的贫农雇农以政治经济权利。

——摘编自赵新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2023-10-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1913年)各党所占议席:

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数所属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摘编自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材料二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三   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 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 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 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表中反映出的信息并加以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召开的意义。
2023-10-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为了谋划中国未来发展前途而召开的一次重大历史会议。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订结束。

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不下60篇。《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从8月16 日开始着手报道。毛泽东在渝期间,《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的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

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大约有30多篇。毛泽东抵渝前,有《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报道,关于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有报道五六则之多。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多是叙述性、简短性的报道,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报道中多用“政府与中共代表”“政府与中共会谈”等表述。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国共两党机关报新闻报道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8月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

史料二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摘编自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蒋介石发起重庆谈判的原因及真实目的。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2023-09-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4课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