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外国记者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问题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解说
A.结束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C.表明要实践中国革命的阶段目标D.加速了抗战的胜利进程
2 .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的频率统计图,高一某班同学对其作了如下分析和解读,其中较为正确的是:
A.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毫无民主可言,所以“民主”出现频率直线下降
B.1945~1946年“民主”高频跟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有着密切联系
C.194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主,所以“民主”出现频率下降
D.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政治屡试屡败,国民党最终独裁
2019-06-15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该书)与以前叙述不同的是,开始确立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江宁条约”是指历史上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漫画和资料

材料A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B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2)以上漫画①②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大事件?依据材料A、B,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材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46年“民主”一词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4 .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