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2 .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政权标准,没有政权就无法改造旧世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该标准就是政权标准;第二个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后,该标准即为生产力标准。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夺取政权B.马克思主义不再适应当代需要
C.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生产力标准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阶段性
2024-02-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劳动竞赛是各国营企业工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954年4月,工业劳动模范张明山等人联名向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这项建议随即被全国总工会采纳,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随即拉开帷幕。这说明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     
A.利于职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B.加快国民经济恢复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有助于树立工业企业的良好形象D.彰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2024-02-0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部分干部中存在要挤垮私营工商业的错误倾向,致使私营工商业出现商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营业亏损等困难,关店歇业逐渐增多。毛泽东同志针对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及时的教育、批判和纠正。毛泽东采取保护私营工商业措施,旨在(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稳定物价和土地改革
C.恢复经济巩固政权D.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蒋介石派代表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共同对日作战,互相支援,不得单独与日本停战媾和;对日作战终止后两国共同采取措施,以防止日本再事侵略。蒋介石则同意外蒙古独立;中国长春铁路由两国“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大连为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苏联人担任;旅顺口海军基地由两国共同使用。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东北问题成为中苏同盟关系中最难处理的问题。 中方要求,苏联放弃在大连和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和利益,并将上述所有权利和义务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斯大林来讲,东北问题的退让,涉及苏联在远东核心利益的重大损失。经过反复研究和修改,……最后,斯大林还是决定作出让步。双方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有效期30年……在经济方面,双方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编自唐传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始末》

材料三   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照会苏联政府,明确表示不再续约,从法律上结束了不正常的中苏同盟关系,开始了中苏关系缓和并逐渐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关系随着中俄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而不断深化,成了“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目前两国关系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共同签署了两份声明,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堪称当今世界大国、邻国和谐共处的典范。

——摘编自刘显忠《中俄建交70年的历史回顾及今后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苏(俄)关系的变迁及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习近平曾说:“此战可谓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由此可知,这一战争应是(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D.对越自卫反击战
2024-01-3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随后扩展到北美地区,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也做过很多努力,但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为此,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规划。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脚步,现代化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对西方现代化的重大超越,有着改造现代社会弊病的更高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摘编自中宣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中国(或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1-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农村通过土改,农民普遍开展文娱活动,有的村成立读报小组,学习时事。农民开始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纷纷把神仙牌位推掉,换上毛主席像。这种状况(     
A.促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B.推动了农村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提高了工农群众文化知识水平D.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到1951年初,中央政府成立了盐业、粮食、煤业、石油、矿产、进出口等一系列专业公司,掌控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及进出口贸易。这些举措(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解决了群众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
C.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D.利于稳定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6年以后,根据“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国向苏联大举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内紧缺的专业,国内能培养或国内不能培养但不紧缺的专业都被排除在外,但这也出现了因语言不过关而影响专业学习的现象。这反映了(     
A.留学生选拔不够严格B.教育领域存在急功冒进
C.外语教育与实际脱节D.教育服从国家发展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