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拉美一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开始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战略:制定了大量的部门发展计划,引导投资银行和金融与技术援助特别基金将资金流向瓶颈生产部门,如智利“促进生产合作委员会”通过“国家生产计划”引导电气化工业部门和钢铁、石油生产的发展;兴办大量国有企业,如1941年到1964年巴西新建国有企业120多家,其经营活动扩展到了全国40多个经济部门;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等保护本国工业和国内市场,增加工业部门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非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的发展。

——据杨新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年规划(计划)以其对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的特殊贡献,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是使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目前正奔向强起来伟大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和体制安排。下图所示为“一五”计划期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情况。

——摘编自剧锦文《国企7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实行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24-03-26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3-24高二上·宁夏石嘴山·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可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4)

材料二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2024-01-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并分析其制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10-01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8-31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解决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即后来的供销总社。供销社是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最基础的单元是农民社员,供销总社和基层供销社共同组成了覆盖全国农村的庞大供销网络。农民的农副产品,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凭票供应,连接了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生产与消费,与农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综合性农业服务新路子,开始涉足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技术等领域。2002年,供销社提出了市场化改革方案,将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盘活了存量资产。截至2017年底,全国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恢复到30多万个,2018年销售总额5.9万亿元,利润468亿元。

——摘编自黄道新主编《供销合作社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供销社的经营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评述供销社前期及改革后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上)

材料二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部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东北边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写出材料一相关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所通过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   
(2)材料二《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的主要是哪一重要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自由放任”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康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通过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工业的不断升级。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英国还重视完善、改进立法与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深化保驾护航。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事业的核心任务,工业化道路始终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整合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乱象,通过“一化三改”,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看到苏联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

——摘编自孙民《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英工业化建设对中国当代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2023-05-28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撰写了《史通》,他第一次系统考察了中国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对于司马迁,他高度评价了其立言不朽、纪传体的开创以及广博的史料功夫,同时,也对其《史记》进行了广泛批评。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并进一步批评“《史记》疆域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他反对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理由是:“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涉起自盗贼,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司马迁的评论有许多天命思想,刘知几提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摘编自徐兴海《刘知几对〈史记〉的批评》

材料二   (民国)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它所以比前期进步,是由于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贡献,新的考据论文,史料的整理,也比从前要有系统得多。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都是重要助力。

——摘编自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的历史时间观,并归纳刘知几研究历史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民国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史研究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历史学习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哪些条约“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并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的成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