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出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口号。在50年代,这些口号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体现了体育为国防、生产建设服务和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服务的积极作用。

60年代初,国家体委重新审定了1958年制定的“十年规划”,调整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对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运动量、运动竞赛的次数,仍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适当的控制”。

1971年,周总理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口号。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中国乒乓球队与美国队在世乒赛期间友好往来,促成了两队在世乒赛后的互访,间接推动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此后,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友谊或邀请赛事。

——摘编自杨晓轼《新中国六十年体育口号变迁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体育口号提出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60年代初“调整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口号的历史意义。
7日内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的红色革命始于嘉兴的一条船,这条船到过井冈山,到过遵义,到过泸定桥,从辽沈划到了平津,从西柏坡划到了天安门,最终染红了整个中国。

1.将下列历史事件与其意义相匹配。(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新中国成立
事件意义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3)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双选)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D.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是在(     )(单选)
A.中共三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古田会议
4.从中心城市暴动到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变化。这个变化始于(     )(单选)
A.中共二大上海召开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D.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
5.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一篇演讲,论证了上述认识的错误,这篇演讲是(     )(单选)
A.《论联合政府》B.《论持久战》
C.《论十大关系》D.《论人民民主专政》
6.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取得的军事胜利有(     )(双选)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
7.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摧毁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的是(     )(单选)
A.孟良崮战役胜利B.千里跃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的胜利D.百万雄师过大江
8.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     )(单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毛泽东在1954年8月24日《同英国工党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至于建设近代化的国家,那需要很多的时间、精力。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这主要表明新中国(     
A.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政策B.以开放姿态建设近代化国家
C.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式确定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
2024-06-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考模拟历史卷
4 .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明确提出,党员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常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理论知识等。此外中共中央要求“陆续在党的支部中和劳动群众中进行关于党的历史的宣传”。这一决定(       
A.为新政权巩固和社会转型创造条件B.提升了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C.建立了完善的党史学习的理论体系D.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
2024-06-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的脉络
(1)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号,这些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请将下列口号与其时代相匹配。(填写字母)
时期口号
①五四运动时期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②土地革命时期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③抗日战争时期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解放战争时期D“打倒土豪,分田地”
⑤“大跃进”时期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F“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2)依据上述表格中的历史分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什么时期?请列举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3)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结合所学,按照上述“精神”孕育的先后顺序,补全下列示意图。

(4)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镶嵌着十幅浮雕,其中六幅内容如下:(填写字母)

①掀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的是____。
②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是____。
③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
④吹响推翻清朝统治的号角、促成中华民国成立的是____。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就是把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十九大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经有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主要表现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5)思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2024-06-0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1 政治
6 .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B.南京解放C.三大改造的完成D.开国大典
2024-06-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西省19492010年(部分年份)人口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年底总人口

城镇

农村

1949

1314.04

667.69

647.25

1953

1695.25

867.32

827.93

1957

1851.45

952.57

898.88

1961

2022.67

1045.26

977.41

1965

2209.54

1136.74

1072.8

1969

2504.73

1288.47

1216.26

1971

2652.31

1367.72

1284.59

1975

2968.53

1532.33

1436.2

1979

3228.98

1665.96

1563.02

563.03

2665.95

1983

3394.5

1752.42

1642.08

663.96

2730.54

1987

3632.31

1880.11

1752.2

726.46

2905.85

1991

3864.64

1997.83

1866.81

814.82

3049.82

1995

4062.54

2083.71

1978.83

968.92

3093.62

1999

4231.17

2181.09

2050.09

1133.36

3097.81

2003

4254.23

2180.72

2073.51

1447.29

2806.94

2007

4368.41

2238.81

2129.6

1738.63

2629.78

2010

4456.75

2308.46

2148.29

1963.64

2493.11

——整理自《江西统计年鉴》

选取其中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应历史阶段的人口变化特征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历史阶段及特征,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表述成文)
2024-06-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8 . 标语口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抗美援朝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024-06-0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寻找现代化出路的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把反帝反封建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创设新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多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留学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苏联)等一国或者多国的背景,这对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术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   1944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和职工代表会议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提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摘编自范希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

材料三   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强调“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材料四   192512月,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进行现代化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认识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6-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10 . 《共同纲领》第四章经济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这一规定(     
A.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B.避免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扩大
C.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相配合D.旨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024-06-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高三最后一次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