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政权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11月,列宁提出了实行以公社、劳动组合耕种制,农民协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共耕制,认为它是“振兴农业,改进农业。节省人力以及同富农、寄生虫和剥削者作斗争的手段。”向共耕制过渡成为这一时期苏俄解决土地问题的核心内容。192112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土地政策的下列原则:(一)毫不动摇地保持土地国有化;(二)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三)给农村居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根据这一原则,192210月苏俄通过土地法典,废除了以前实行的一切土地法令,重申土地上一切建筑物、作物和其它财产都是农民不可剥夺的个人财产。这一土地政策为苏俄找到了一条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列宁后来回顾说:“农民不是用空话,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愿意帮助并且在帮助已经夺得了政权的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摘编自许蓉《列宁关于解决苏俄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思想》

材料二   1950年冬开始,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约7亿亩土地。

19519月,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312月,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的指导下,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前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9月,进入以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的阶段。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引发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经过反复权衡,195310月,中央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接着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加快。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8-1922年苏俄土地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土地制度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苏两国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2022-05-13更新 | 36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据统计,我国1950年农业税实征税额折合细粮269.7万斤,占农业实际产量的12.3%;1951年,增长到361.5万斤,占农业实际产量的14.5%。这一变化是为了
A.支援抗美援朝战争B.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C.服务于工业化建设D.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2021-03-28更新 | 475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农村城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全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据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整理

材料三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初期从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4 . 北朝民歌《木兰诗》最早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此后,木兰形象在文艺作品中不断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木兰形象描写出处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北朝民歌《木兰诗》
增加了“放小脚”、“练武艺”、“劝爹娘”、“擒贼首”、“配因缘”等情节;“休女身拼,缇萦命判,这都是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么男儿汉!”明朝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心如麻无心纺织,恨敌寇犯边关侵我乡邻,可惜我曾学就浑身武艺,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但愿一去旗开得胜,平了贼儿回家再孝双亲”“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豫剧电影《花木兰》(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出品)
根据材料概括“花木兰”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5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包产到户”的实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48年12月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到1953年,人民币共计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等12种面额。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废止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元以上面额仅有1元、2元、3元、5元、10元等5种。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正在进行B.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C.金融纳入计划体制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好转
7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6-11-27更新 | 870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校本作业: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