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通商口岸。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土地,列强可以在中国设厂制造。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拒签。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摘编自《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2)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        ”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3)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2020-04-0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礼仪与社会

材料一   古代饮食中的礼制思想,通过先秦古籍的记载得以体现:

天子举(丰盛的饮食)以大牢(牛羊猪),诸侯举以特牛,卿举以少牢(羊),大夫举以特牲(猪),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摘自《国语》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犹若可以致敬其鬼神。

父母在,朝夕恒食(先饮食),子妇佐饺(后饮食)。孝子之养老也……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

凡食之道:大充(指过饱),伤而形不臧;大撮(指过饥),骨枯而血冱(匮乏)。充撮之间,此谓和成。

——《管子》


(1)概括先秦时期饮食礼仪的特点,简析这种礼仪形成的社会原因。

材料二   欧洲礼仪的产生经历了从“courtoisie”(宫廷礼仪)到“civilite”(礼仪)弄到“civilization”(文明)的演变。“宫廷礼仪”最初是指欧洲封建君主的宫廷行为方式,16世纪泛指骑士贵族的举止方式。16世纪中叶后,随着骑士贵族的没落和新贵族的兴起,“礼貌”逐步取代了“宫廷礼仪”,成为上流社会举止的普遍性要求。这迎合了新教教会的变革,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并不断传播。

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等级社会日趋衰落。法国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政治中心由宫廷转移至市民社会,越来越多的市民阶层与贵族一样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礼貌”也经历了一个市民化的过程,被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所取代。个人行为方式也朝着理性节制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杨素萍《欧洲国家礼仪教育的变革及动因探究》


(2)阅读材料二,概括欧洲礼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1859年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欲赴京觐见皇帝,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咸丰皇帝要求行跪拜礼,想以之形成礼仪惯例,华若翰表示不能接受跪拜礼。双方经多次交涉未果,最后只好罢议,公使不必面见皇帝而直接换约。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后,西方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要求觐见皇帝,双方围绕跪拜礼又进行了尖锐的交涉。清政府最终被迫改为鞠躬礼。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文告,废止跪拜等旧礼;8月,又规定公务活动中施脱帽鞠躬礼。

1949年,外交部邀请苏联和东欧国家驻华大使,对中国外交官培训礼仪。1951年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宴会请柬须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13(西方忌讳);谈话不过分恭维,也不过分谦虚……1955年外交部礼宾司成立。1990年起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对外交活动中国旗、国徽、国歌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等


(3)阅读材料三,对晚清以来的外交礼仪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5-14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 . 外交政策

材料一   西方殖民扩张

时期殖民政策简介
商业资本时期这一时期对欧洲国家来说,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也是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Q各宗主国不准许外国参与本国殖民地范围内的任何贸易。部分国家组成了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所辖区一切贸易权。殖民列强大发横财。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工业资本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在中国,《南京条约》附件里确定了值百抽五的低额进出口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最有利的资本输出场所。

——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时期与工业资本时期殖民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在不少方面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作出的反应。从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历史进程看,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外部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冷战阶段,另一个是“后冷战”阶段。前一个阶段世界政治的最主要特征是美苏两极对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支配着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走向。后一个阶段被称为是走向多极世界,国际政治力量的基本格局是“一超多强”,这种力量格局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支配着世界政治。

——摘编自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


(2)对应两个阶段,就我国外交政策或外交活动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020-06-06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末(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9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改革开放后30年实现的“民主增量”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6 . 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导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迸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

2018-10-10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耍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全面侵华后尽管国民政府一再积极寻求援助,美国依然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政策,双方关系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卷入,共同的敌人使双方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盟友,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和支持,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摘编自董岩《论抗日战争时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越南战争时期,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的时期。中国援越抗美,中美之间自朝鲜战争后以间接方式进行了又一场军事较量。但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双方以务实的态度去处理国际问题,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现实基础。

——摘编自黄英、王珊珊《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三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却拥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共同点,中美整体关系将趋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世界上的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便是面对中美关系的暖春期,中国政府也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免受美国的牵制。而面对中美之间的矛盾,我们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对方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支持。

——摘编自《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美关系的现状,并概括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