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从《时代》封面看周恩来,就像在观看一部由美国人为周恩来拍的蒙太奇式的老电影。那么,在这面“西洋镜”里,周恩来是什么样子呢?

序号时间主题《时代》记者对封面人物的描述(或评论)
第一次1951618“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政治上暴虐的统治者,外交上听话的仆从,经济上无能的领导者”。
第二次1954510“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第三次19641113“周恩来受到苏联柯希金的欢迎”一个月之前,周恩来还被俄国人骂作“黄色危险、真马列主义的无耻堕落者,可恶的托派路线偏差分子和分裂者”,但现在周恩来不计前嫌来到莫斯科,“他谨慎、冷静得像是个来拆除炸弹的人”。
第四次1971118“中国人来了”1949年到1971年,中国用了22年时。
第五次197236“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开的正好是一个黑色的“友”字。
第六次197523“胜利属于周恩来”“自194910月以来一直担任总理的周恩来,在70岁(实为77岁)高龄再次连任此职,不是简单的事情。”“重新安排老-.辈革命党人的工作,在许多方面说来,是公正的,也是适当的。”

——摘编自《人民网—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1)运用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与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周恩来登上《时代》封面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此历史事件要能够解释《时代》记者的描述和评论)。
(2)在周恩来第三次登上《时代》封面的前一个月,中苏两国各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是“上天”,苏联是“下台”,不但震惊了世界,也使中苏关系迎来一个恢复和改善的契机。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写出这两件大事所指的分别是什么,并据此用一句话准确概括1964年11月周恩来苏联之行的政治意图。
2024-02-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奇石艺术中学2024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美国为了阻止某次会议的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这次会议是(     
A.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D.1955年亚非会议
3 .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一边倒”外交方针,我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强调“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些做法(     
A.使得中国获得国际社会认可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
C.凸显了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D.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原则
4 .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解决中印两国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重要的外交原则,这一原则是(     
A.“一边倒”政策B.打草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24-01-22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伊始……我党确立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处理好对外关系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发展经济的良机,使国家安全得以保障,经济建设实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险峻的国际环境中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并为其后摆脱任何大国的控制,独立自主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当时获得的国际影响与地位远远高于其经济实力。

——摘编自邵允振《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探索的互动》

材料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简表(局部)

时间历史事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提议,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开始伟大的转折
1993 年 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五大支柱”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1年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
2014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亚信峰会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我国与广大亚洲、欧洲乃至部分非洲国家有机地联系起来。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

——摘编自宋林飞《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我国改革开放进程。
2024-01-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50年,毛泽东强调:“在国外,我们必须坚固地团结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全世界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对此不可有丝毫的游移和动摇。”这一外交思想(     
A.深受当时国际政治局势影响B.表明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方向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D.形成了“全方位外交”格局
2024-01-06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外交辞令是现代国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概括上表总结的《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合理解释。(要求:可以整体解释,也可以分时段解释。史实正确,论述合理。)
8 . 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B.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
10 .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外交方针被称为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