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图片创作的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评析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9-30更新 | 424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1932年1月25日开始在“专论”一栏中连载了数篇《苏联论》。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30年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十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援助做准备。同时期,在全国范围也兴起一股“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了俄语就可以直接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到1952年底,中国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改编自孙璐的《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知识界兴起“苏联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热”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2017-04-15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3 . 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高低受国家的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材料一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采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将“消除失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动员几乎全部劳动力参与经济建设……70年代末我国城镇劳动年龄内女性就业的比率已达到90%以上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女性劳动参与率
90.6
90.94
89.49
87.72
86.02
84.99
83.33


——《新中国劳动参与率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材料二
问题:提取材料一、二中有关中、美女性参工率变化的信息并加以评析。
2016-11-27更新 | 8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城镇人口只有5765万人,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到1978年城市数量由136个增加到193个,平均每年增加2个,这种速度非常缓慢;1978年—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繁盛的曼彻斯特

根据材料一、二提取两项中英社会历史变迁信息并予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