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对厉行节约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文件,要求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并正式确立“勤俭建国”的方针。此方针旨在(     
A.加速社会主义过渡进程B.优化调整工业化的结构
C.缓减工业化资金缺口D.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2 . 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体现了
A.人民民主原则B.社会主义原则C.直接民主原则D.民族平等原则
3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这些探索历程大致是
A.君民共主一君主立宪一民主共和B.君主立宪一国民共和一人民民主
C.君民共主一国民共和一人民民主D.君主立宪一民主共和一人民民主
4 . 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
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
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
2020-02-25更新 | 517次组卷 | 19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2月网络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
工业36%19.2%7.9%
农业14%4.5%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初,中国的土地和资产掌握在少数地主和资本家手中,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年,以东北地区为主,增加了重工业的投资,抢修和新建铁路、公路,发展邮电通讯和水利事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

——摘编自史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材料二   随着远东形势的发展以及杜鲁门政府有意将对华贸易管制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经济援助直接联系在一起,1950710日,英国内阁授权英国贸易委员会停止须发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的许可证。从1951年到1952年,内地贸易在香港贸易输出额中的占比从35.96%下降到17.85%。1952年民间自行成立英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中国开展贸易。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代办所承担的任务不仅“包括建交谈判,但同时却又须代表政府处理我国在英的侨务和商务问题。”

——摘编自吴浩、刘艳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改造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7 . 从1953年起,报纸上的广告虽然保留着传达商业情报的职能,但只局限在产品信息、包装等范围内。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报纸上的个人消费品广告急剧减少,仅剩下生产资料、文化书籍等广告。这体现出这一时期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巩固B.社会勤俭节约意识增强
C.“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8 . 1953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此基础上,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全国参加投票的选民超过了2.7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55%。这次普选活动的深入开展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54年发行的邮票

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球的代表人物共8 000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个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才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摘编自刘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果,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   “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等主持编制的。该计划一面编制和开始执行,一面继续讨论修改,至19549月基本定稿。“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