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追求民族复兴一直在不懈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二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的依据?
(2)结合所学在近代关键性历史事件中选取三个史实形成大事年表展示中国人民“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完整过程,请完成下表(请在答卷上依次写出相应历史事件)。
时间(年)1911(或1912年)19451949
历史事件ABC


(3)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后,创立了哪些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保驾护航。
2019-04-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出席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 拉萨各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廖承志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3)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3 . 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0000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确立国家发展计划
C.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C.“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D.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5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1711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6 .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大规模的基层人民代表选举。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表明我国正逐步形成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直接的村民选举制度
7 .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一例实践。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新中国法
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其中,在1954年的法治建设中为新中国确立了哪三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及其法律完备的标志。
2019-01-30更新 | 6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8 .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2019-01-30更新 | 1761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0年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9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2019-01-30更新 | 1953次组卷 | 76卷引用:2011届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10 .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2019-01-30更新 | 2047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