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0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1月25日青海省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

材料二

材料三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当时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图片事件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时间、名称)?
(3)材料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变”与“不变”?
2024-04-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据统计,1952年我国手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从业人数约1000万。若不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也不能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因而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手工业者的贫穷落后状态就难以改变。材料可用于说明(     
A.推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需要提上日程
C.计划经济提高了手工业者的待遇D.手工业技术落后阻碍生产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一五计划”期间,广西某市实际完成项目投资829.85万元,涉及机械制造、有色冶金、粮油加工、日用化工等十余个行业,全市工业企业由1952年的34家发展到1957年的161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递增率达到24.1%,达到7738万元,工业发展居广西各城市之首。这些成就(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D.体现大跃进运动造成的浮夸风
2024-03-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 云南省德宏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2024-02-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粮食会议召开,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起开始对棉布、食用油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城乡百姓使用布票、油票。这一举措(     
A.为了稳定物价打击囤积居奇B.为了抗美援朝筹措物质
C.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表现D.为了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2024-02-2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56年12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年4月周恩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A.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D.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8 .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2024-01-29更新 | 31次组卷 | 15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4年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A.加速国民经济恢复的速度B.适应了建国初期工业化的进程
C.保障国有企业收入的提高D.有利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展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