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域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

——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2-12更新 | 1186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线上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现代中日汽车工业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以全面移植苏联体系的方案,创立了一汽。此后,在被封锁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出于备战的目的创立了重庆重型汽车厂、二汽等企业。在二汽等企业的创办过程中,一汽起到了“包建”的作用,所以二汽的发展模式又可以称为“苏式体系本土化模式”。而以上海汽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渐进演化模式”并非直接由苏联大规模转移现代技术而来,而是以民国时代汽车修配业的基础嫁接现代技术而成。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该模式体现为渐进演化,而非整体转移。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区都发展成为了汽车生产基地。尤其是大跃进和“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曾经“遍地开花”,分布于大江南北,形成地理分布上的散布型格局。而这种“遍地开花”也直接造成此后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结构性弊病,负面影响至今犹在。

——摘编自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年)》

材料二   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市场,大有泛滥之势。面对危机,日本政府为保护民族工业,对进口汽车征收40%的关税,并严格限制外国资本向民族汽车工业渗透。同时,日本汽车公司也积极寻求出路,一些小的公司纷纷与国外公司搞“事业合作”或 “技术合作”,而丰田却依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战争结束后,日本大量的航空技术人员转为汽车技术人员,为日本汽车产业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1950 年,美国侵朝战争开始,向日本订购了大量的军用汽车,为日本汽车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刺激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1955年,日本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在资金、税收、外汇等方面支持各汽车公司引进底特律自动生产线,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并提出发展国民车的大胆构想,鼓励企业生产供日本老百姓使用的微型汽车。50 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徐 充 姜 威《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后日本汽车工业体系形成的原因,谈谈其对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4-04-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犁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3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2023-12-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律文献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王权逐渐受到限制而衰落,而议会的权力却节节上升,终于超过了王权,成为英国政治中掌握最高权力的机构。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民主改革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日益巩固,《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形势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19549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摘编自刘兰兰《我国六十年宪法修改的反思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89年使英国“王权受到限制而衰落”的法律性文件是什么?“议会的权力却节节上升”的结果使英国最终确立了何种政体?
(2)材料二中,美国建立上图体制的法律文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原则?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1954年宪法通过的历史背景及其先进之处。
2023-05-0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本来就脆弱的中国工业更加落后。1949~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8月,中财委颁发的《关于编制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并保证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摘编自王天伟《中国产业发展之路》

材料二   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得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改造、优化以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而大量进口技术和设备需要巨额外汇,中国由此开始向西方贷款,引进外资,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建立特区,渐进地对外开放。同时,为应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改善政府财政能力,我国开始了以提高效率,增强活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调整、完善,我国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进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梁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成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19521956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年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但到90年代后期,城乡差距再一次拉大。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劳动力流动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工作,农村农业劳动力人数在这一时期继续增加,但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农村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90.75%变为1991年的80.29%。农业增加值占农村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83.1%变为1991年的64.24%,到2008年,这一比重接近28%。

——摘编自《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年)》,原文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2-09-2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摘编自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40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新中国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望见,“参议会”将为厖所取代。“三三制”民主的统战协商功能将分离出去,因而更加凸显“人民民主”的实质内涵。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

——摘编自刘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


(1)概括材料一历史现象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解读。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延伸为“中国道路”的表现。
2022-10-2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材料二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
(2)结合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2021-09-27更新 | 32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