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该题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7-05-02更新 | 77次组卷 | 6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南昌八一中学等三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1900年部分国家制造业(手工业和机器工业)产量份额变化表


材料二   中国1952—1978年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变化表(%)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
“一五”(1953—1957)7.16.436.250.3
“二五”(1958—1962)11.36.454.028.3
1963—196517.63.945.932.6
“三五”(1966—1970)10.74.451.133.8
“四五”(1971—1975)9.85.849.634.8

从产业结构上看,1965年以后,非常像发达国家中的高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平均来看,尤其从工业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前增长率并不慢,达到了6%。因此,中国在60年代试爆了原子弹,在70年代卫星上天。从这个角度看,整个经济是非常有效率的,一个农业国在20年之内就做到了发达国家才可以做的事情。举国之力大力发展工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不太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却唤起了强大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凝聚力,也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

——以上材料均摘自唐浩《新中国工业化思想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三个柱状图分别代表哪个国家,分别说明三个国家1750—1900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变化的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2020-02-1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01-07)
3 .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保罗·肯尼届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一个作答(两个都答只判阅第一个)。
I.结合史实,概括中在时期I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II.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II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020-02-0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1)据材料一,图中“改革”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这一“改革”是什么时间完成的?

材料二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摘自《复兴之路》


(3)据材料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营管理和成果分配方式上进行了哪些改革?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
2019-08-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2019-10-0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I》

材料二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四幅示意图所展现的政体。图3体现了美国政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概略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哪一机构?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什么?二者最大区别是什么?
(3)材料四体现了什么原则?体现这一原则的美国政体是什么?
(4)当今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两者在产生方式、行政权力上有何不同?
2019-02-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A)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因或橄榄因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竹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材料二描述的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与古希腊有何不同?指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产生的经济根源。
(3)材料三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材料四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体制的发展有何认识?
9 .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材料三   

类型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9.1%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
个体经济71.8%7.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4)综上所述,就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均占粮仅为21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1996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生产发展的意义。
2020-01-0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